评论:无知背后的诉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4:29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何卫东 武汉60多岁的农民李玉明,虽负债累累,仍不顾给家庭带来贫困,执著不休地投入在制造潜艇的热情中。面对眼前的“失败”,他认为“失败的也不是我的发明,失败的是人们对我不认可,是大众的无知。”(2月1日《新京报》)
近几来,农民造飞机、造潜艇的新闻不断见诸媒体,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见仁见智的争议。不少人说这些搞发明的农民“无知”。这当然也是有依据的,想让一部普通发动机就带动飞机上天、潜艇下水,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已经证明不可能成功的“永动机”一类的发明了。然而,发明者的看法却往往相反,李玉明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 也许这些搞发明的农民在一些科技知识和技术上是“无知”的,但是科技就是在经历这样众多“无知”的幻想和尝试中前行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常常需要的就是这样不为世俗所理解的牺牲和执著精神。在这一点上,他们既不“无知”,也决不“愚蠢”。“下下人有上上智”,不论是农民还是任何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高科技发明并非“高等身份”或有科学光环的人们的专利。如果说“大众无知”就是指不能从财力上支持他们完成梦想,这还有可以分析的地方。那么,以功利观点简单否定他们的“执迷追求”;对他们几乎无法成功的“无知的努力”不屑一顾,任其“头撞南墙”自生自灭;或者专利部门以“利”申“专”,为拿到申请费,不顾误导后果,不负责任给予不同形式的认可……难道这些不算是大众的另一种“无知”吗? 现在的农民“科技发明热”,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下,农民追求精神生活和理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农民潜意识里通过知识产权改变生活面貌的诉求。中国的主体人群是农民,农民的觉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力量所在。当下这些怀着朴素想法而缺少必备知识的先行者们,他们的发明热就是暂时不能有所起色,也能从长远上带动这个受教育落后群体的学科学、用科学热潮。因此,如何积极引导这种力量,发挥这种热情,才是我们的政府、社会和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有所行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