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安全感指数应纳入考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13:14 新京报 | ||||||||
作者:张培元 第四次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显示,公众选择“安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34.5%;选择“基本安全”的占56.33%;选择“不安全”的占9.16%(2月4日《新京报》)。 安全感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反射,但对社会来说,它远远超出了心理学意义。安全感
安全感连着幸福感,没有安全感也就谈不上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积累是基础,政府应创造环境,让财富充分涌流,润泽每个公民。 我们不苛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却不愿为小偷频频“光顾”而烦恼;我们不强求警察都像蜘蛛侠,但却为跑不动、追不上、担当黄赌毒保护伞却很称职的“富贵民警”忧心;我们不强求每一寸土地都打上“平安”合格证,但在城市繁华地段被勒索打劫的惊心动魄经历,仍在一次次刺痛我们。 孩子远行时,家长为其安全牵肠挂肚;乡下亲戚前来投奔时,我在电话里一遍遍地交待各种防备事项和危险禁区———沉重的精神枷锁使得用脆弱的安全感包裹的生活是如此不堪一击。 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得踏踏实实,期待政府这个公共守夜人为公众安全拴上一把保险锁。面对不少地方“经济上去了、治安下来了”的窘境,公众呼唤将安全感指数纳入政绩考核,让各级官员拿出真手段、硬措施,把违法犯罪率降至最低限度,精心呵护群众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