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造钢铁“航母”:武钢鄂钢“牵手”始末(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00:13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记者张勇军 黄磊
打造钢铁“航母”:武钢鄂钢“牵手”始末(组图)
图为武钢厂区一隅。

打造钢铁“航母”:武钢鄂钢“牵手”始末(组图)
  鄂钢厂区大门。湖北日报记者张鸿通讯员赵劲松摄

  昨日,武钢、鄂钢联合重组协议正式签订,20多亿元的企业资产从省国资委转移到武钢。

  有关人士称,这是我省迄今最大的一桩国企重组案,也是我省打造钢铁“航母”的一个重大举措。

  从“三钢联合”到“两钢重组”

  武钢与鄂钢重组,早在1997年就商谈过,当时还包括冶钢在内,简称“三钢”联合重组。

  当时,吴邦国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全国工业工作,他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三钢”重组。现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当时在国家经贸委工作,也十分支持这一重组。

  1997年以来,我省多次组织“三钢”商谈,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后来,冶钢与一家港资企业合资。“三钢”重组未能成功,业内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联合重组不涉及产权,几家企业的“小日子”都过得不错,有的企业“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俞正声同志来湖北工作后,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认为:一省之内钢铁企业过多,必然存在争原料、争人才、争市场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应该以武钢为龙头,通过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我省钢铁产业。

  去年4月15日,俞正声到鄂钢调研,明确联合重组有利于两个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职工就业与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中央与地方税收,有利于调动两个企业班子积极性。“两钢重组”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得到各方积极回应。

  宏观背景下的“大洗牌”

  两钢重组,有其深刻的政策、市场和产业背景。

  几年前,国内钢铁业快速扩张。宝钢、首钢等大企业纷纷并购、扩能,沿海,沙钢等一批民营企业“翻跟头”似的长大,小钢厂也纷纷大干快上。

  到了去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一些中小钢铁企业顿陷困境,开始寻求与强势企业合作,由此加剧了钢铁业“大洗牌”进程。

  重提“两钢重组”,正是钢铁市场发生急剧变化之时。鄂钢集团负责人回顾,当时,钢材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原材料价格尤其是外购焦价格居高不下,运输持续紧张,企业处于严重亏损局面。企业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调整生产结构,停止外购采焦,停止高价进口矿采购,并从5月下旬起对1号钢炉进行停炉检修。

  鄂钢在市场风浪中苦苦抗争时,“国家队”的武钢凭借自身优势,在调控中“逆风飞扬”:部分产品价格不降反涨1300元/吨,当年利税一举突破百亿元大关。

  虽是“赢家”,武钢仍感到巨大压力。与国际钢铁巨头相比,与国内宝钢等企业比,自己仍有差距。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

  经过几年的苦练内功,鄂钢三大技改工程去年顺利竣工,炼钢能力一举突破300万吨。此时,鄂钢人也意识到,要抗击巨大的市场风险,融入武钢这样的中央大企业团队,不失为明智之举。

  高层强力推动,企业积极回应,“两钢重组”比过去进展得顺利多了。

  去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同意武钢、鄂钢联合重组。

  今年元月11日,重组协议经鄂钢职代会审议,绝大多数职工赞成拥护。

  51%股权的“无偿划拨”

  两钢重组,股权以什么方式转让,重组后如何运作?

  对产业界内外高度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予了明确答复。

  据介绍,“两钢重组”,资产总额以2004年6月30日为时点。

  这个时点,距两家企业的成立近50年。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投产,目前已具备年产钢铁各1000万吨的能力,在全国名列第四。

  鄂钢,1957年湖北省政府批准并投资筹建,设计规模为年产生铁10万吨、钢8万吨、材10万吨。到去年,已形成300万吨钢、250万吨铁、300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企业总资产47.8亿元,净资产26.5亿元,在册职工1.8万人。

  据此推算,51%的股权,资产总额约有24亿元。

  为何将如此庞大的一笔资产无偿划拨呢?省国资委有关人士说,武钢、鄂钢都是全资国有企业,资产均属国有,只不过是分级管理而已,无偿划拨也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两钢重组”后,武钢持有鄂钢51%的股权,省国资委持有49%的股权。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武钢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并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有关人士说,“两钢重组”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股权变更只是一个形式,关键在于重组后的运作模式。

  据了解,“两钢重组”后,武钢与省国资委主要对鄂钢的重大投融资行为,履行出资人职责。武钢将鄂钢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并支持鄂钢发展。

  而鄂钢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权:独立的生产经营权;税后利润全额留存,作为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来源;可根据经营情况自主调整工资。

  企业重组肯定有一个磨合期,但有关人士认为,“两钢重组”会尽快进入融合期。

  优势互补期待多赢

  武钢、鄂钢重组对“两钢”今后发展意味着什么?能否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武钢新任总经理邓崎琳、党委书记王炯说,将充分发挥武钢优势,不断增强鄂钢发展后劲,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起示范作用。

  鄂钢董事长、总经理陈明洁也坚信,联合重组后,鄂钢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快速发展时期。

  武钢、鄂钢相距不到50公里,重组联合后,可以实现原材料、人力、市场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当前,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价格持续上涨。鄂钢一旦融入武钢后,就可利用武钢的采购平台,克服这个“瓶颈”。

  据了解,武钢近年来积极构筑自己的战略资源基地。武钢牵头中方三家企业,与澳大利亚BHP公司签订了为期25年的合营协议,BHP公司每年供应武钢矿石量达650万吨。武钢还投资平煤集团、鹤煤项目,与这些企业建立稳固的供应链。正因如此,武钢每吨煤的采购价比鄂钢低200元。

  武钢、鄂钢重组,还可实现产品结构的互补。武钢以板材为主,而鄂钢以线材为主。武钢将发挥技术优势,为鄂钢提供优质钢坯,提高鄂钢产品的技术含量。

  更为关键的是,“两钢重组”有利于两家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增强湖北钢铁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按照2004年的产能排名,重组后,武钢在全国的排名可由第四位直接排到第二位。

  目前,国家对钢铁产业实行宏观调控,地方钢铁企业的产能不能随意突破。而鄂钢一旦融入武钢,将突破产能限制,进而提高我省钢铁产业的整体规模。

  对地方政府来说,“两钢重组”并不影响地方税收。按照税收属地原则,地方钢厂被兼并后,税收仍留在当地,做大做强武钢、鄂钢,对湖北省及鄂州市政府来说,显然有利于地方税收的增长。

  人们期待,“两钢”重组会出现一个双赢多赢的前景!

  [观察]全球钢铁业重组掀巨浪

  8天前,总部位于荷兰的MittalSteel宣布:可能收购湖南华菱钢铁下属的湖南华菱管线有限公司的股份。

  这是全球钢铁业重组大潮中最新掀起的浪花。

  此前不久,MittalSteel及其母公司Ispat国际,成功收购了2003年排名世界第二的钢铁企业LNM,坐上全球钢铁企业“老大”的席位。

  近几年来,全球钢铁产业重组巨浪不断。

  业内人士认为,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市场对普通钢铁产品的需求已趋饱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资料:1999年,全球钢铁产能为8亿吨,2000年达到10亿吨,而2001年全球钢铁消费需求量仅在7.21亿吨的规模上,这样就直接导致钢铁产业加速联合、兼并和重组,通过合并与结盟来共享资源、安排市场。

  从该产业的内部环境看,上下游产业集中度提高带来了巨大压力。如耗钢量巨大的下游产业———汽车产业为例,世界6大汽车公司已占据全球份额的80%,上游的三大铁矿开采公司占据全球份额的75%。而全球最大的10家钢铁生产商仅占世界市场30%的份额。显然,相对分散的钢铁企业在讨价还价上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同时,中国的钢铁产能在不断扩大,其低端钢铁产品已经要大量出口,国际钢铁巨头出于应对考虑也只有通过重组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从全球化竞争的视野中审视国内钢铁产业,国内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远低于国际水平,钢铁产业大规模重组不可避免。有数据为证:美国6家主要钢厂的产量占该国钢产量的50%,日本5家钢厂占全国钢产量的75%,英国的英钢联、法国的于齐诺尔、意大利的伊瓦尔、比利时的考克里尔几乎囊括了所在国的全部钢铁产量。而我国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的总产量不足全国钢产量的一半,其直接后果是专业化程度低、批量小、成本高,造成部分钢产品结构性过剩,于是不可避免地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工业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首先解决的是基础设施需要,产品以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为主。

  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结构已经过时。当代的发展实际要求中国钢材的品种结构由过去的以长材(建筑钢筋、钢梁、型钢等)为主,改变成以板材为主。

  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不大的长线品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旺盛的板材却供不应求,需大量进口。产业和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已严重制约我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在钢铁行业方面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大体上是两个方面。第一,削减关税;第二,修改现行限制进口的主要政策,如指定经营、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限量登记、“以产顶进”等。后者尤其意味着国外钢材进入中国的销售渠道得以拓宽,可以较自由地进入我国市场,我国钢铁企业和经销商在国家政策保护下形成的经营优势将逐渐丧失。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也促使我国钢铁企业尽快走重组的道路。

  正是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钢铁企业也在近年来开始了重组之路。目前,除已经实施的案例外,还有一些大的重组方案正在酝酿中。

  去年7月,原首钢集团董事长、现中国钢铁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向有关媒体透露,唐山钢铁集团和首钢正在准备重组。

  而鞍钢重组本钢的消息已盛传近两年。资料显示,2003年鞍钢产钢1100万吨,本钢产钢720万吨。两者若牵手,产能达1800多万吨,将直逼宝钢的规模。本报记者黄磊张勇军

  [链接]武钢“盘活”襄钢和海南鹏达

  武钢与鄂钢联合重组之前,曾有两起成功重组案例,本省和外省各一家濒临破产的钢铁企业起死回生。

  2000年初,武钢与襄樊市政府签订协议,收购襄樊钢铁集团公司。

  襄钢有近4000名员工,1996年亏损1亿多元,1997年资产负债率接近100%,到了破产边缘。2000年元月17日,襄钢资产拍卖,武钢集团以7400万元的最高报价收购了襄钢有效的经营性资产……2004年,襄钢销售收入近5亿元,实现利税2700余万元。

  海南鹏达公司年设计生产冷轧薄板10万吨,自1995年投产以来,年产量均未达到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亏损严重,濒临破产关闭。1999年,经各方协商,鹏达公司由武钢进行控股兼并,改名为武钢海南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设备长期没有大修、备件严重缺乏的问题,武钢海南公司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完善生产、工艺、技术规程。去年,该公司产量达到10.7万吨,超过设计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利税2200余万元。(特约记者白方)

  重组案例

  国际:目前全球十大钢铁企业,几乎都是重组的产物。

  1999年,英国钢铁公司同荷兰霍戈文钢铁公司合并组建克鲁斯集团。

  1999年,德国蒂森集团与克虏伯集团合并。

  2001年,法国北方钢铁联合公司、卢森堡阿尔贝德钢铁公司、西班牙埃塞拉利尔三大欧洲钢铁集团宣布,三方合并组建阿塞洛集团。

  已经并入荷兰MittalSteel的LNM集团,1976年在印度尼西亚成立时产能仅为6.5万吨。1989年至2003年,先后在墨西哥、加拿大、德国、哈萨克斯坦、法国、罗马尼亚、南非、捷克等10多个国家实现并购,跃居世界第二。国内

  1997年11月,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衡阳钢管厂合并组成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湖南钢铁企业在全国率先统一。

  1998年,宝钢合并上海冶金公司和上海梅山两大地方钢厂。

  2004年6月,攀钢正式重组四川长钢集团,控股川投长钢(000569)。加上攀钢控股的新钢钒(000629)、渝钛白(000515),攀钢已经成功控制三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在钢钒、钛白粉、特殊钢的品字形布局。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