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国时评:习俗变迁昭示社会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08:02 新桂网

  习俗是一个民族顽强生存的一个图腾与符号,承载着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精神,如何将一个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符号化习俗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实际上也揭示着这个民族在经济高速发展与文化心态变迁下交织而成的精神历程。正因为如此,每当传统的节日带着喜气洋洋的气氛扑面而来时,如何保留带有强烈民族符号性的节日,都会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之一。公众的关注度高,自然说明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更多满足的同时,还有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较低层面的吃吃喝喝,而是向往着在精神追求上有更多
更广的空间去提升。比如看春晚,比如给家人送礼物,比如借着春假去远足,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让忙碌一年的疲惫身心在壮丽的自然景观面前得到彻底的放松,让自己的精神在山水之间得到不经意的升腾与陶冶。而一些老习俗中如放鞭炮,之所以呈现下降的趋势,是与各地一直在反反复复中探讨的禁放还是不禁放的规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实际上也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一种变化,禁放有禁放的理由,不禁放也有不禁放的道理。在社会对待放鞭炮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习俗问题上,恐怕更能折射出公众对待自己民族所拥有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我以为,无论禁与不禁,只要不是带有强制性的意味,都不会对民族习俗带来巨大的杀伤力。事实上,无论是新习俗,还是老习俗,都如同在人们心中缓缓流淌的一条河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形态,其缓急、其宽阔度、其携带着的民族韵味,都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形态的发展而变化着的,由于这种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中的形态更多的是基于民间的、自发的,而非强制的、命令式的,因而更能反映出民情民意,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教授罗红光先生的观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髓,而且必须在当时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生存。年轻人在传统的节日中加入了现代元素,其实是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一种适应。我倒觉得这是文化的一种进步。”的确如此,民俗文化(或者说习俗)不是孤独的、单摆浮搁的,它的发生形态从来都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微的进步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说,习俗的变迁其实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前进的印迹。辽宁王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文化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民俗调查显示,在有关春节的一些老习俗中,49.9%的人表示自己过节期间会“放鞭炮”,48.5%的人表示会“给晚辈压岁钱”,只有17.7%的人会“烧纸摆供祭奠祖宗”,16%的人愿意“写对联、福字”。相反,一些新民俗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同。76.7%的人会在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52.9%的人表示自己会给家人送上一份礼物,还有18.2%的人把自家的年夜饭摆在了饭馆里(据《中国青年报》2月7日报道)。

  作者:王毅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