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二十年南极冰和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10:55 时代人物周报

  -实习记者吴林

  “现在要进行表决,请缔约国的代表们离开会场,到休息厅去……”1983年9月的一天,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南 极条约》第12次协商会议上,大会执行主席这样宣布。

  中国的代表郭琨来到休息厅,礼仪小姐送上咖啡,一口下肚,郭琨感到苦涩难耐……
由于当时中国在南极没有大量开 展科学研究,并没有对会议议题的表决权。郭琨发誓,不在南极建立中国的考察站,他就再也不去参加这个会议了。

  一年后,中国首次开始南极科考,20年后,中国南极冰盖考察队成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从“向阳红”到“雪龙号”

  1984年11月20日,“向阳红10”号载着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和建站的材料离开上海码头。“向阳红” 是一艘普通的远洋航船,不抗冰,不破冰,只能到达南纬65度以下,无法进入南极圈。所以,中国的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 站只能建在亚南极的乔治王岛南部。往返了一个航次之后,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极地”号取代了“向阳红”,这使建立中 山站的设想变为现实。

  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上的中山站,建于1989年2月26日。经过几次扩建,中山站现有建 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运输工具19台。在那里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格罗 夫山考察和南极冰盖考察都是以中山站为大本营。

  在原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现已退休的贾根整眼里,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破冰船“雪龙”号是中国南极考察 历史上“值得大书的一笔”。“雪龙”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和自动驾驶系统,拥有容纳两架大型直升飞机起降的平台、机库 ,船上还设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所需的洁净实验室。“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大大增强了考察队深入南极内陆 的能力。

  贾根整见证了中国南极考察的起步和发展,他表示,20年来,极地考察办公室常为资金短缺发愁。“美国一年给南 极考察投资两个亿,中国1984年南极考察经费是1400万,现在是5000万,比印度还少。”

  这次冰盖考察队在登顶“DOME-A”前,曾6次考察“中山站-DOME-A”内陆,因为经费原因,却迟迟不 能出发。幸亏中石油昆仑润滑油公司的赞助,才使极地办不至于捉襟见肘。“但这样的赞助太少。”贾根整说。

  维护中国在南极的利益

  有关国际公约规定,一个国家在南极开发中的经济利益份额大小,取决于该国对南极科考的投入和所做出的科学贡献 。贾根整说:“登上DOME-A并不能说明中国南极科考的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中国从此就在这个项目上占有了主 导地位。”

  在冰雪覆盖下,南极荒芜寂寥。但事实上南极洲蕴藏着200多种矿物,其中有多种战略资源。在此背景下,英国、 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曾对南极提出过领土要求。1959年12月1日,《南极条约》在华盛顿签订,各国的领土 要求被永久冻结。

  1991年4月29日,《南极条约》特别协商大会在西班牙召开。会上通过的保护南极环境协议规定:今后50年 内,禁止在南极大陆开采矿产资源的一切活动。

  “现在不让开发,50年后让不让开发呢?”贾根整意味深长地说。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