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0日15:3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游走于广州30多座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当年的建筑理念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人去屋空 精华尚存

  大片乡村水泥建筑之中有清代砌墙工艺的得意之作

  内地许多建筑遗风到宋代就已绝迹,但在广州古村落到处可见

  何以广州清代的庄园建筑基本上都呈现相同的模式?

  为何达到当时顶峰的建筑工艺“怕是难保了”?

  广州古村落建筑,一个什么规律被固定下来了?

  文/本报记者 樊克宁 张演钦 王倩 陈辉

  图/本报记者 颜长江 阙道华

  甲申年末最后40天,我们离开喧闹的广州都市,游走于郊区,走进30多座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开展田野调查。这是一个为各种视线所忽略的角落,它们隐身于现代生活的巨大光芒之下,绝大多数处于废弃状态。有如抽茧剥丝,随着对古村落了解的逐步加深,一页页逝去的生活画面被重组,一个个曾经的日子鲜活起来,我们找到了同“过去”对话的场所,为那里确凿存在过的文明而赞叹。

  这也是即将消失的人类文化遗存。

  A、审美

  一字排开19座气派之大令人震慑:古庙宇古祠堂古书舍

  汽车穿过南方冬季忙碌的田野,远处出现高高拱起的用青砖或蚝壳砌筑的古山墙,这些被民间称为锅耳墙的风火山墙连绵成群,优雅地孤独于大片乡村水泥建筑之中。花都茶塘古村,寂寞而宁静,古典得令人屏住呼吸,是一种极致的审美。

  沿着茶塘村前狭长的水塘,一字排开19座古庙宇、古祠堂和古书舍,气派之大令人震慑。每座祠堂和书舍之间,都有一条纵深古巷。巷前有古井,巷内民居座座相连,锅耳山墙一波连一波,甚是好看。

  西关大屋的根竟是连向乡下:古村里也有趟栊门

  进入一条名为“足征里”的巷子,麻石板路石缝中杂草丛生。人去屋空,岁月留痕。从一间民居的侧门进入,室内光线昏暗,这是布满灰尘的厨房。门后墙壁的神龛,周边镶着一圈美丽的木刻花雕,虽然被烟火和岁月熏得发黑,却遮掩不住工艺的精致和造型的生动。

  正室的门开向天井,有西关那样的趟栊门,原来,西关大屋的根竟是连向乡下的。趟栊门是用坤甸木做的,这是一种从缅甸运来的贵重木料,虽然历经数百年,木料纹路仍然鲜明,质地坚硬无比。这是当年屋主人尊荣生活的证据。

  清代砌墙工艺得意之作仍在:砖缝展现失传技术

  陈登贵,广州市文物普查专家组的组长,他把我们带到村前,去看清代砌墙工艺的得意之作———“洪圣古庙”。果然,这里的砖墙有着墨玉般的青色,质地细密光润,俗称为绿豆青水磨石砖墙。墙上每块砖极薄,又极光滑平直,砖缝细如麻线,几乎看不到使用过灰浆的痕迹。陈登贵说,仅是磨砖,一天不能超过六块,直要磨到两砖相叠针插不入。而灰浆也很讲究,石灰的比例大,沙的比例小,还要加入糯米浆或是糖浆,以增加黏度。这是已经失传的技术,直令我们叹为观止。

  广东省考古所的古建专家尚杰告诉我们,内地许多建筑遗风到宋代就已绝迹,但在广州古村落,到处都能够看到它们。比如柱陁,它是柱础和梁柱之间起垫护作用的一个结构,非常古老;又如塾式建筑(俗称包台或钓鱼台),这是祠堂门廊两侧的高台,它在商周时期出现过,是私塾先生住的地方;还有很多祠堂设有甬道,这种用法来源于战国时期……

  B、问古

  朗头村雕梁画栋颇为精美:四棵白菜画里有话

  花都朗头村,一座令人沉醉的古村庄。村中有32座公祠,精美的雕刻和壁画随处可见,它们早已卸下昔日风华,披着锈色外衣,执拗地点缀在梁架、廊檐、壁面、瓦脊、神龛……陪着寂寞房屋一起老去。

  在“友兰公祠“的门匾上方,有一幅壁画,画中有四棵白菜。问村中老人黄显标,这有什么含义?他说,祖先的意思是粗茶淡饭也要供孩子读书。果然,这家人“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为此皇帝恩赐两道楹联,带动全村好学成风。或者正是因为如此,这里的民居建筑品味不凡,堪称广州古村落中雕梁画栋最为精美的村庄之一。

  肇基围村整座村庄是请广州师傅来做的:石门残留当年辉煌

  从化肇基围村,山形逶迤,清溪穿流,良田环抱,正是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般般风水要素俱全。水边坡上,遍栽白梅、修竹、青松,岁寒三友朝夕相伴,隐现了罗姓先人的学养风骨。

  主体建筑更是华美典雅。犹如从墙跟冒出来的土地爷,正当我们困难地辨认着被苔藓覆盖的门匾字迹时,罗水养老伯悄然出现。他说:“这是‘和乐第’,是我们祖先的祠堂。”

  在这座已然废弃的家族大庭院中穿行,我们陶醉于清代乡村建筑的形式美之中———“和乐第”、“德垂弟”、“嵩龙围”、“缉熙楼”、“济美堂”,这是每一座建筑门楣上的名字。所有房屋都做得极精致,泥塑和彩绘遍布于屋脊、门楣、墙面……尤其是位于庄园后部的雕楼,在大门上方四层楼高的墙上,两只彩塑凤凰翘首而立,历经一百多年仍不肯卸下斑斓羽衣。

  碉楼本有两座,其中一座抗战时期被日本飞机轰炸毁坏,已经倒塌,仅剩下高大的石头门架。

  “光是打造这座石门的工钱,当年就花了300担谷!”罗水养老人竖起三只手指。“整座村庄是请广州师傅来做的,十个师傅,每人一天一块银元,那时候,六元可买一担谷。”

  清代广州的庄园建筑呈现相同的模式:广州匠人一手建的?

  他所说的情况,与我们在各地古村落了解到的大概相似。似乎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了,何以清代广州的庄园建筑基本上都呈现出相同的模式?大约是因为当时广州的建筑工程已经形成产业,工艺逐渐成熟,四乡有钱人都到广州来请建筑匠人,导致大致相同的庄园模式遍地开花。文物专家苏乾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当时追求奢华的风气越来越盛,相伴相生的建筑工艺,包括烧砖、烧瓦、砌墙工艺,以及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壁画等都在那时达到顶峰。

  “唉,这里怕是难保了。”罗老伯说。“为什么?”“房子有人住就有人气,没有人气,很快就会给白蚁吃掉了。”

  老人家一语道破广州古村落的隐忧———座座古院内皆是草长尘厚,墙颓瓦落,般般景象甚为萧索。绝大多数古村早已人去屋空,连梁上燕窝也空了!

  C、寻踪

  几百户人家的从化麻村已有800年历史:追族谱竟追到李渊

  从化麻村是我们所看到的规模最大的古村落。向导李任松,85岁,曾经长期任村支书、民兵营长。他回忆说,1958年普查人口,麻村总共有459户人家。广州农村有不拆祖屋的习俗,这应该就是全村古民居的原始数字。

  自宋朝开村,麻村已有800年历史。为证实这点,他把我们带到家里,打开箱笼,翻出族谱。果然,开山祖李安政是宋代广州路刺史。再从宗室世系谱往前追溯,竟然追到初祖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李任松说他们是从珠矶巷迁来的,更早就要追到陇西。查史料,李渊确实是陇西人。

  麻村的古老,从砖头上窥端倪。与精巧结实的清代砖不同,宋明时期的砖粗而厚,全村多数房屋都是这种厚砖砌的。李家厅堂,壁下有舂斗,墙壁半人高处,有半砖深浅的凹坑,那是舂米人手扶墙壁磨出来的岁月痕迹。

  广州古村落建筑一个规律就被固定下来:极重规划极重安全

  麻村民居朴拙,不如清代的装饰繁复。倒是棋盘式的村庄规划,以及守望相助的建筑理念,无论宋、明、清,广州各地古村落都是一样的。在李家天井里,不论往左边侧门瞧,还是朝右边侧门看,都可看到每家侧门开着,可一直望到最边缘那一家。从化博物馆的李剑波指点我们看村边围墙上的枪眼,还有村口的大门和巷口有栅栏……综合下乡以来的见闻印象,一个规律就被固定下来了:广州古村落建筑极重规划,而规划又极重安全概念。

  文物专家黎显衡证实了这种推测:明清数百年间,广州民间确实逐渐兴起了一股大建房屋的风气,到处都是以家族式建筑为主题的古村落,一个祖先在一处落地生根,逐渐繁衍出一个村。

  清代广州一岸通商培养出大量乡村贵族:城市周边大造豪宅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清代广州一岸通商的地位,的确在城市周边培养出了大量乡村贵族。比如肇基围的罗姓祖先,正是因为在乡村用竹子造纸,送去广州卖而发达,进而得以建造起美轮美奂的华厦来。

  我们一路看一路议论,就古村落来说,从化的完整,花都的精致,番禺的豪华,增城的有人气,而黄埔、白云等因为距离城市太近,古村落所剩不多了。

  尘封于古村落中的美丽和生动,令我们时时感觉是在梦境之中。要想寻梦并不困难,乡间古民居是有灵性的,只要到这些地方走一走,就能够听见过往的喧闹。曾经的人们在精致与朴拙中生活,他们达到过的高度和无可奈何的衰落,都令人既神往而又感伤。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从化市麻村规模庞大,由三座村庄组成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花都朗头村放学的孩子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广东考古所专家尚杰是此次采访的随行顾问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从化麻村李任松老人向记者介绍族谱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茶塘村足征里。古村分为多条里巷以里命名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一般古村民居都有神位,这是茶塘村的神龛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茶塘村祠堂书舍位居村前一字排开

广州古村落寻踪①:村履荒踪(组图)
一栋祠堂之顶尽显古朴沧桑

  (晓健/编制)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