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0日19:1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2月10日电 《瞭望》周刊刊载文章分析了中南海的科技战略。文章指出,过去一年里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未有过”。 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文章说,在中科院座谈会上,一个月前刚刚接受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杨乐院士回忆
文章指出,如果说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央对科技发展战略的通盘考虑,那么,温家宝总理一系列有关科技的讲话,以及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更加明确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当今中国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文章指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中国当前及今后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高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文章称,2004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作报告时,温家宝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增长方式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 2004年8月,温家宝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科技创新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拓,都必须建立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要依靠科技创新找出路、找办法。” 权威人士透露,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一些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文章称,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十一五”期间发展改革》,负责起草总报告部分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认为,从宏观上讲,“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面临四大矛盾:人口、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体制缺陷依然存在,抑制了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结构变迁加快,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不可测因素空前增加。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以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战略以及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这不是一般的科技进步。”在谈到“技术创新战略”时,卢中原强调,“十一五”期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体制改革: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文章指出,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除了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胡锦涛还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 文章称,长期关注科技体制改革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宏认为,在中央去年对科技的重视中,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强调和“观念上的一种转变”不得不提。 郭励宏认为,我们有一些自主创新的东西,但是产业化显然不够。而“一旦全面科技体制改革以及促进科技体制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跟不上来的话,很可能我们制订的很多东西就要落空。” 文章指出,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则明确指出,“要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以及“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国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文章认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制订过程中的变化同样表达了中央对科技体制的深层考量。“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第一期所列的20个题目,都是各个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目标等等。但是在经过向中央汇报之后,第二批的10个课题,都转向了若干技术经济领域的政策问题。”郭励宏说。 文章分析指出,,中南海所考虑的科技体制改革显然不仅仅限于技术领域,而是包括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本身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中科院视察期间,胡锦涛和温家宝数次肯定了中科院近年来的重新定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的归基础,产业的归产业,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位权威人士评论说。(戴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