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津工业奏出华彩乐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3日08:33 天津日报

  2004年本市工业快速发展综述李玉峰

  2004年,是天津工业相当不平凡的一年,是非常值得总结、回味的一年。

  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日趋紧张,给生产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压力;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把资金和土地两道闸门,使一批关系工业发展后劲的项目审批和
建设受到影响;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使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难度非常大。

  之所以值得回味,是因为本市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思想,抓住机遇、顺势调整、真抓实干,沉着应对,破解难题,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再上新水平,实现了新跨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达到5375亿元,比2003年净增了1325亿元,增速达到31.8%,创造了35年来最好水平;工业增加值达到1396亿元,净增321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增速达到26.5%,前11个月增加值增速在全国列第二位,在四个直辖市中居第一位,拉动全市GDP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利润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13亿元,净增175亿元,增速达到80.8%。非常困难化作非凡成绩,天津工业奏出华彩乐章。

  更令人鼓舞的是,在这一组数字的背后,是工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六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到70.6%,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优势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总量突破1400亿元;汽车、化工、冶金等产业,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完成筹划及前期准备,或已建成投产,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扩大产业后续优势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医药、新能源及环保产业迅速发展,纺织的改造如期推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提高天津工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不仅自己获得了长足发展,而且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和支撑力量。全市GDP的50%以上、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出口的80%以上来自于工业;工业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全部从业人员已达到190余万人。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天津工业确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越来越明确,调整的速度和步伐越来越快,增长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强,各项工作的推进越来越有节奏,工业不仅速度快了、总量大了、效益好了,而且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也更加协调了,进入了追求更高水平、实现更大发展的新阶段。

  工业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好成绩,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全市上下多年努力、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市经委主任王治平动情地说:“工业每走一步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从‘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到‘三步走’战略目标、五大战略举措,从‘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到‘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等一系列前瞻性的重大决策和思路,都准确地把握住了经济发展的趋势,指明了工业的发展方向,引领工业较早地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力度的嫁接改造调整,才使工业的结构和内在质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走上了一条依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健康发展之路。在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对工业非常信任,既支持又放手,关键时刻总是给我们以支持,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都是亲自出面争取、协调,平时则放手让我们去干,使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努力,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八年嫁改调基本完成后,本市工业按照围绕做大总量,形成天津自己的新的优势产业群,狠抓了结构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破有什么干什么的局限,集中力量,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重点发展市场空间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加快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都市工业为补充的新的产业体系。按照这个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不间断地上了一批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引进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同时,改造了传统产业,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构建和培育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61.9%提高到2004年70.6%,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的高速增长。这几年,工业经济增长一年一大步,一年一个新台阶。进入“十五”以来的四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5%,正是这样的速度,工业的总量2004年比2000年增长1倍,四年就翻了一番。

  二

  2004年,工业上下始终保持了一个奋发向上、竞相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精神状态。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知难而进,不甘落后,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了追求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在不同的岗位、不同产业、不同领域里进行了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结构调整上,着力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围绕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开工建设和策划了一批大项目。在项目策划上,既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既重视量的扩大,更重视水平的提高;既重视产业链的完善和构建,也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特别是充分考虑与环境的友好、资源的节约、以人为本和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化工产业,既有关系当前的PVC扩能项目和中海石油勘探及开采项目的建成投产,使PVC生产能力提前一年实现100万吨目标,成为全国单项冠军,原油生产能力由900万吨扩大到1000万吨,又有对化工行业下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成功立项和以天碱搬迁为代表的渤海化工园项目的策划实施。电子信息产业,既有三星手机扩能项目的建成投产,新增1700万部手机,新增产值65亿元,又策划实施了中芯国际和海原集成电路两大芯片制造项目,作为这个行业的高端产品,芯片制造不仅可带动IC设计及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业本身的发展,还可带动下游计算机、手机、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将极大地增强本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汽车产业,既有花冠扩能和丰田3.0皇冠轿车等整车项目的建成,同时,还有新款花冠、发动机扩建及汽车电子等一大批零部件项目的陆续启动,本市轿车的生产能力已达到30万辆,从1.0-3.0的梯形产品结构已经形成,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达到260家,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医药项目,既有充分体现水平的中新药业中药产业园、津康制药的头孢类抗生素等新项目的建成投产,也有华立达东移搬迁改造项目的落成,使中药现代化方面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化学药和生物工程药的品种进一步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药、西药和生物医药协调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冶金产业,无论是已经建成的钢管二套、天钢东移一期工程,正在建设的钢管三期和天钢二期填平补齐配套项目,还是天铁集团的板材基地项目,都充分体现了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特点,这些项目建成后,天钢将成为具有年产400万吨铁、400万吨钢、4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随着二轻控股集团公司LG电子四期三阶段扩能改造项目的建成投产,12大产品基地中的白色家电基地建设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微波炉生产能力达到1100万台,空调器450万台,电机2000万台,磁控管1000万支,吸尘器550万台,压缩机700万台,使本市白色家电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在技术进步上,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重点实施了2亿只锂离子电池扩能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组织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攻关项目,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钢管公司成为目前世界唯一的一套PQF轧机的部分知识产权拥有者,生产的产品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90%以上。另一方面,围绕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了重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攻关,药业集团打破欧美技术封锁,攻破了皮质激素原料合成工艺技术难关,解决了原料替代问题,年降低成本2亿元。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天大、南大、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等共同建立了11个行业技术中心,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为向广大的中小企业实施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搭建了平台,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4年,本市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无缝钢管生产线,淘汰了化铁炼钢的落后工艺,相继有世界首创的球形内胆微波炉技术、国际表业最高水平的陀飞轮表等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品问世,使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6.1%,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将达到32.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市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10家,其综合实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全市工业申请专利3812件,同比增长了36.7%,占全市企业申请量的45.3%,居全国第八位。

  三

  2004年,围绕做大做强,加快了调整重组步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企业制度的创新。钢管公司在股权回购的基础上,成功引进天津泰达投资控股公司实现重组,为下一步成功上市,建立适应现代冶金集约经营需要的组织结构,实现更大发展,搭建了平台;医药集团与战略投资者达成资产重组的框架协议,为加快医药集团和本市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到2004年底,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由2003年的9户增加到13户,中环电子信息集团超过了500亿元,从工业系统倒数第二的工业小局一跃成为全市工业第一大集团。

  围绕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加大了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力度。通过大力吸引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个人资本投资入股,积极推进经营者持大股、经营群体控股,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优化了股权结构,形成了激励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截至2004年底,19个直接监管单位的518户国有企业中有360户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面为69.5%,一批新的股份制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一轻集团把利用外资、吸引民间资本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改制,形成了蓝天集团、华一有限公司、海鸥手表集团、郁美净集团公司等一批充满活力的明星企业,发扬光大了一批民族品牌,扩大了天津工业的知名度。

  在市财政局、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高法、土地整理和收购中心及各金融部门的通力协作配合下,实施了对企业银行债务重组的重大措施,使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了55%。这一举措,解决了国有企业多年形成的历史债务问题,大大提高了资产质量,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条件。纺织控股集团把36个企业打捆,通过实施债务重组,盘活了现有资产,利用土地级差收益,整体东移,采用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装备进行改造,同时,把改造同改组改制结合起来,实施全行业的大调整和脱胎换骨的改造,彻底淘汰了落后的工艺装备,实现了产业、产品和技术升级,实现了天津纺织历史性的跨越。

  四

  2004年,本市工业清醒地把握原材料、市场“两头在外”的基本市情,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消除污染、淘汰落后作为改造的重点,一手抓节能降耗,一手抓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淘汰一批落后工艺和产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实施技术改造和建设污染治理项目,不断增强污染防治能力,逐步消除结构性污染,同时推动企业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本市电力弹性系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万元产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万元产值取新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重复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几项指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天化、天碱等一大批以往的污染排放大户,基本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冶金、建材等耗能大户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天钢项目一次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钢管公司在全国同行业创造了三个之最:万元产值耗水量最低、吨钢耗新水量最低、水的重复利用率最高。

  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本市工业始终坚持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尽心竭力地办好涉及职工生产生活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使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工业战线得到进一步体现。2004年,工业从业人员人均收入增长16%以上,达到2万元,同比净增2500元/人。截至去年底,直接监管企业的45万名退休职工统筹项目外退休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有731户困难企业共30.2万名职工参加“困难企业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占全部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98%;有6.6万名困难企业“4050”人员享受到“灵活就业保险补贴”,占全部困难企业“4050”人员的73%;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

  不平凡的2004年,天津工业创造了非凡的成绩,奏出了动听的华彩乐章。

  本报记者李玉峰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