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湖北省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3日09:41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刘传江 刘晓玲

  我省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的难点

  1、农民收入增速慢,增收难,与城市及发达地区差距拉大。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农民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小。如1984年,我省农民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省农民人
均纯收入之比依次为1:1.14、1:1.13、1:1.03、1:0.88和1:1.08。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东部沿海省份利用区位优势和国家的倾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民收入大幅度攀升,我省农民与这些省份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到2002年,我省农民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1.63、1:2.02、1:1.21、1:1.45、1:1.60。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也在拉大。1984年,我省农民纯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1.53。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2元)之比为1:2.85,绝对收入差距达到4755元。2、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地区差异大。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44元,但许多县市都未达到这个平均数。全省73个县市区中,超过全省平均数的只有29个,占39.7%。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武汉市蔡甸区(3291元)与最低的团风县(1316元)相差近2000元。农民收入不仅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问题,而且出现了向高收入户集中的倾向。2002年全省20%的高收入农户占有34%的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为4873.31元,而20%的低收入户仅占有10%的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仅为1094.61元,其比例已接近1:5。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省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城镇是农村的21倍;高中和中专文化人口,城镇是农村的4.1倍;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城镇与农村大体持平;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农村是城镇的1.9倍;文盲人口,农村是城镇的2.9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更反映在劳动力状况上,全省农村劳动力拥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55.6%,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超过10%,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7%。有关部门对部分农村的调查发现,农民中真正能够掌握农作物常规技术的劳动力只占41.3%,掌握1门-2门特色种养技术的仅占2.3%,熟悉1-2项农业新技术的不到5%,农村新技术应用普及率仅为15%左右,造成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4、农民退出土地与进入城市面临着巨大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其一、土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障阻碍了农民流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功能之一是使农村保障主体由以前的“大集体”变为“小土地”,土地成为农民养家糊口和生存的最后保障。近年来农业收入持续下降,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口粮”农业成为农民采取的风险最小化行为。其二、农村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特别是受乡镇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影响,经营效益下降,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其三、城乡流动壁垒限制了农民流动。虽然近年来城市对农民流入和就业的束缚逐渐解除,但城乡分割制度没有实质性变革,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众多的制度性障碍,包括财产、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社会中介、劳动力市场等改革在制度上还没有完全跟上。5、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39%,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乡村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63.3%,乡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出全省0.9%个百分点。因此,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省平均5.47个乡村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到2002年平均4.3个乡村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据近期对170个村的抽样调查,平均3.7个农村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

  我省加快农村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对策思路

  1、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我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在600万人左右,如果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能够把一部分人口全部或部分转移出去,那么,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实施小城镇建设步伐,除了加大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之外,当前更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促使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一方面,流出地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流入地应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本地居民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开放劳动力市场,帮助流动人口规范、有效就业。2、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差别的樊篱。其一、清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除了户籍制度外,主要是在城市用工制度和城市公共福利、公共产品的分享上做到农民工和市民的平等对待,让进城的农民工彻底穿越“户籍墙”。其二、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归还农民对土地的应有权利。切实引入市场机制,把农民手中的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市场上最优化配置。实现农地产权(所有权、经营权)资产化、股份化、货币化,实施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建立一种有偿转让和平等补偿机制,实现土地产权资产化、货币化,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利益。3、构建农民的退出机制,打造新型农村社保制度。一是通过以农产品换低保、以耕地换低保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等方式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三是为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在建立这种制度时,有效的选择应当是官民结合,即除政府承担相当的责任并直接主导外,还需要发挥民间慈善公益机构的作用。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县财政作为教育投入的主体,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教育收费政策要向农村倾斜,遏止违规乱收费的现象,减少农村家庭交纳的学费,使更多的农家子弟能够上学就读,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利用大量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和农村各类科教人才,广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推广、普及。4、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立足我省优势进行农业产业化。从种植业来讲,要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突破性地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11类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我省双优油菜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从畜牧业和渔业来说,这两大产业是湖北的优势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和渔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30%以上。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和品牌农业,加快形成结构特色不同的专业经济区域和面向不同市场的经济地带。通过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因地制宜,选择合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类型主要有“市场+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工商联合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5种。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某种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制建设,积极鼓励支持多主体参与流通,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