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探访留守民工:女工怕丢工作不敢回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4日02:43 重庆晨报 | ||||||||
新春的喧闹从家家户户的窗里透出来,我市几名关注“三农”问题的高校教师,在街巷里与留守民工促膝谈心。 从大年三十到初五,记者陪同这些自称“民间观察者”的教师,对几十位留守民工问卷调查,深切感受到了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
吴科忠想碰个好运气 2月8日(猴年大年三十)晚8点,大街上冷冷清清。南川市62岁的老农吴科忠仍旧拎着棒棒,漫无目的地往返于解放碑至七星岗之间。吴科忠没回乡,为的是能在春节里碰到好运气。 “师傅,能跟你摆一会儿龙门阵吗?”在七星岗国美电器商场外边,吴科忠被两个年轻人叫住了:“我们在搞进城农民的调查,想找你了解些情况。” “有啥子好问的!你看嘛,今天一大早出来到现在,才找了6块钱……”嘴上嘟哝着,吴科忠还是接受了请求。令吴科忠吃惊的是:两个年轻人问得非常仔细:家庭基本情况、以前做过些什么、对家里田地的看法、劳动时间、休息时间的安排、收入来源、每天花费、在城里受过怎样的委屈,甚至患过怎样的病和平时在哪些地方看病买药、什么时候添新衣服以及在什么地方买衣服等等问题,共30个大项、80多个小项。 吴科忠没有问,也不想知道这两个年轻人调查这些情况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他觉得,城里人能和他一起蹲在街旁和颜悦色地摆龙门阵,还跟他一起抽烟,已经非常不错了。 张文挣点加班费 初一,黄泥土旁的一个建筑工地。32岁的张文为了多挣加班费留在工地过年。工友们的团年饭只比平时多了一瓶江津老白干。 他们调查了解到,张文小学毕业后回家;16岁跟师傅到昆明一建筑工地从事砖工;1994年回渝后在各建筑工地从事砖工至今。 目前张文的收入全部来源于这些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家中田地则租与别人耕作;月均收入1000元,他称要保住这个水平全靠运气(每月出勤多少),每天必须保证工作10小时。 刘秀珍怕丢了饭碗 身为女性,农民工刘秀珍赚钱比她的兄弟们更不易。大年初二,调查者在沙坪坝某超市找到了做清洁员的刘秀珍。 据了解,29岁的刘秀珍初中文化,有一个4岁的小孩。之所以春节未回家,是因为害怕年后不好找工作,而且丈夫在云南做木工,春节也未回家。 她现在也是全年务工,月均收入500元左右,必须出全勤。她每天的生活花费在10元左右,除每日三餐外,无水果及其它营养品消费。 调查者期望更多人关注民工 一直不愿向记者透露真实姓名的“民间观察者”们介绍,随着城镇化进程,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他们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和谐的方式融入城市,而政府如何有效引导与管理已成为紧要的课题。因此,他们选择情况各异的进城民工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希望从中求解。 农民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应是“三农”问题的微观基础和剖面,所以我们通过自下而上的反推式调研,试图了解农村存在的问题,看看农民倒底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一位调查者向记者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样自发的民间行为,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三农’问题”。本报记者黄晔 相关专题:欢度2005鸡年春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