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洋节引发争议 对待情人节应有大国心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5日03:08 北京青年报 | ||||||||
每当某些西方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心态总会显得比较微妙,一方面,年轻人以一知半解的心态追捧这些节日,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则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年轻一代对“洋节”的热衷会削弱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就拿情人节来说,虽然每当2月14日来临的时候,玫瑰花和巧克力就会热销,但是大众传媒很少提及情人节这几个字眼,在报道恋人或夫妻们举行的公益、健康活动时也有意淡化情人节色彩。
一些人士之所以反对和抵触情人节,并不是觉得情侣们不该有自己的节日,而是因为这个节日来自西方,此外,“情人”这个词汇在汉语中也带有某种暧昧色彩,于是,有人提倡以农历七月七来代替2月14日,把情人节与“乞巧”的民俗结合起来,还有人提出给情人节改个名字,比如叫爱情节,以避免不必要的公共误解。所有这些提议,无非是要在时尚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寻找精神的共识。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是为了缅怀公元三世纪一个反抗暴政、支持真爱的古罗马修士,也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信念。在当代西方社会里,2月14日并不仅仅属于情侣们,据说很多年轻人也在这一天向自己的父母和老师表达感恩之情。从这个背景看,西方情人节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的七月七有很多契合之处,都是赞美纯洁、真挚的爱情,讴歌人类为了获得爱情与幸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因而也就难怪年轻人会对这个节日怀有浓厚的热情。 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一方面是由于这个节日本身带有美好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一个相应的节日,缺少关于爱情的仪式。农历七月七虽然也与爱情有关,但乞巧的仪式是完全农耕化的,很难在都市生活中流行开来。当代年轻人喜欢新潮和时尚,就连一些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逐渐接受这一异域传来的节日,这充分说明了,情人节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情人节所唤起的并不是对于西方文化的盲从,而是对于神圣情感的向往。进一步说,让年轻人坦然地在情人节里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有益无害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回避和抵制,而是引导年轻人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懂得奉献社会、对生活感恩。 从中国的历史看,凡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时,中华文化都体现出自信的、兼容并包的形态,都能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精华,并赋予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也正是由于这种包容与吸纳,才让中华文化变得日益博大和深厚,并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作者:蔡方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