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冯亦同为《和平颂》做书记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10:22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2004年5月1日,中国民族交响乐《和平颂》在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取得了热烈反响和巨大成功。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这部表现“南京大屠杀”重大题材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将于今年进京演出,作为文学撰稿,从参与结构乐章、确定主题,到作品的文字表述,南京著名诗人冯亦同亲历了这部音乐巨作的诞生过程,并用自己诗性而饱含深情的文字为其做了“笔录”。昨天,在冯亦同先生家中,作家本人向记者讲述了《和平颂》创作的来龙去脉。

  欣然当“秘书”

  对于《和平颂》将进京演出一事,冯亦同很是兴奋,他向记者表示,相比起在此过程中艰辛付出的作曲家赵季平、担任创作统筹和组织工作的南京民乐团团长雷建功,以及担任历史顾问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等人,自己只做了些辅助性的文字工作。正因如此,雷建功还和他开玩笑说,作为南京的一个著名诗人,这样实在太委屈他了,好像让他做他们的秘书一样。当时,冯亦同一听此言就笑了。多年来,从《南京新貌》等宣传画册到《可爱的南京》系列丛书,再到“金陵神韵”等大型音乐朗诵会,冯亦同都在用自己诗人的眼光和笔触表达着自己与南京这个城市共命运的情感。在《和平颂》中,冯亦同则负责撰写与交响乐有关的全部文字,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他说,这部音乐作品中浓缩了南京的历史文化,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和当今时代的主题,既有情感和审美的巨大冲击力,又有理性的深度。

  披露创作过程

  《和平颂》已经成功上演,冯亦同说,作为这部交响乐力作的书记员,他要趁自己印象还很清晰之际,赶紧把整个创作过程的重要事件记录下来,并为此专门写成了一篇逾万字的长文《〈和平颂〉的诞生》。文中包括《和平颂》的缘起,是因东史郎败诉、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激起南京文艺界人士义愤,萌动了最初的创意;创作过程中赵季平夫人孙玲身患癌症去世;以及省市委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对《和平颂》创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等等。冯亦同告诉记者,为了加深赵季平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每次他来南京,总要安排他到南京的各个地方实地考察,从中山陵到天文台,从江东门纪念馆到江边的同胞遇难处。据说,正是在长江边的考察和朱成山馆长对大屠杀情况的介绍,最强烈地触动了作曲家的心弦,打开了其灵感之门,给赵季平带来了关键性的“一锤定音”,即抓住“大江”做文章!冯亦同向记者介绍说,正因为如此,原先设计的《和平颂》四乐章,即《古都》《国殇》《江问》及《安魂》最后扩大为五个乐章:《金陵,大江》《江泪》《江怨》《江问》和《和平颂》,强调和突出“大江”的意象和命题。另外,这首交响乐原是打算配歌词的,但赵季平后来觉得,任何歌词都言不尽意,所以仅在合唱部分使用了带有“啊”的咏叹与吟唱,而五个乐章均带有“茉莉花”的旋律和变奏,既是为了加强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是为了表现人民与和平之“美”的不可战胜。这就是最终成型的《和平颂》。冯亦同说,作为我国第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抒写时代主题的民族交响乐,《和平颂》走向世界和人心的“音乐之旅”才刚刚开始。他向记者表示,他相信,2005年的首都舞台一定将响起来自扬子江边古城金陵的“洪钟大吕”。金陵晚报记者 王峰(编辑田木)网站地图浏览帮助 广告发布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京报业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