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马淑玉:一个医者的传奇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03:07 山西新闻网
马淑玉:一个医者的传奇人生(图)
  她一生孤苦,却骄傲着自己两段传奇式的爱情;她高小毕业,却在医学领域成绩卓著;她经历无数人间悲剧,却不忘悲悯世间苦难之人,历年来捐款捐物已近百万元。她就是马淑玉。

  当我们在山西省慈善总会的海啸捐款记录档案里,追寻个人捐款最多、年龄最大的人时,马老以1万元现金和85岁高龄,赫然于榜首。春节前后,记者几度登门造访,试图真实记录她传奇的一生———

  除夕夜至大年初六,前来马淑玉家拜年的人络绎不绝。有她的患者,有她的学生,有街坊邻居,也有亲朋好友。老人行动不便,坐在椅子上,一身艳装迎宾。

  书房里,一本刚刚启用的病历摊在桌子上。病历用红格稿纸装订而成,黄色牛皮纸做封面,老人用毛笔写着“病历,2005年1—2月”,编号从5050到5327。

  过年这几天,新的病人没有,但来取药的患者从未间断过。几年前,老弟弟担心她身体受不了,在防盗门外贴了一纸通告:“敬告各位患者:马大夫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了,精力有限,每日坐诊时间为上午9∶00—11∶00,请各位患者互相转告。”但这纸通告从未生效,老人深居简出,却门庭若市。

  临近中午,屋里宁静下来,记者终于有机会进行采访。话题从遥远的年代追溯起,老人的脸色顿时变得黯淡。她说,回首85载,支撑她走过坎坷人生的原动力,就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苦难人生

  1921年重阳节,马淑玉出生在汾阳县城西府街一户普通商人家庭。童年、小学、高小,马淑玉茁壮成长。因家道艰难,她没有继续求学,留校当了老师。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信念在她的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然而,“平足”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先天身体特征让她无缘抗日前线,为此,她哭成了泪人。

  虽然失去了战斗的资格,但她并没有失去战斗的信念。马淑玉在学校里、课堂上,将自己的抗日信念宣讲给学生听,以别样的方式点燃抗日的火种。

  1940年农历腊月廿九,19岁的马淑玉正忙着和妈妈蒸馍、做菜,张罗过年的吃食。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后,四五个“便衣”砸开了她家的大门。日本宪兵队来“邀请”她了。那个苦难的年关,马淑玉和1500多位乡亲从人间走进了地狱。监狱是日本宪兵队置留场一间不见天日的平房,40多个男男女女拥挤其中。

  大年初一,马淑玉被提审。审讯室里,到处是蘸水麻绳、老虎凳、辣椒水、烙铁、“改心棍”、吊架———各种各样歹毒凶残的刑具。面对马淑玉的强硬,穷凶极恶的刽子手用两根竹片狠命夹住她的双腿,马淑玉忍受着巨大的折磨,牙咬碎了,眼泪却没有一滴。最后,马淑玉的双腿被生生夹断。

  刽子手取来燃烧的烙铁,烧得马淑玉的皮肤吱吱冒烟,直至她晕死过去。

  后来,马淑玉患上了斑疹伤寒,宪兵队怕这种传染病在监狱里蔓延,便将马淑玉拖到一个堆满干草的大房子里,让她自生自灭。入狱9个月后,马淑玉大难不死出了狱,从地狱门前捡回一条命。然而,右眼永久失明,右耳永久失聪,腿疾也成了她终身的苦难。

  爱情人生

  翻开马老珍藏的相册,会看到每张照片下的人生感悟深情无比妙语连珠。她在和第一任丈夫的合影下写着“爆火般的爱”,在和第二任丈夫的合影下写着“夕阳红的情”。细究缘由,马老微笑着讲述起她的两段传奇爱情。

  马淑玉的第一任丈夫名叫关超煦,满族正黄旗人,是鲁迅先生的学生。1940年调山西临汾《晋南晨报》任主编、社长。

  这段婚姻的牵线红娘是马淑玉小学同学的姐姐,也是超煦的同事。一经“红娘”介绍,马淑玉便心向往之。但是关超煦大马淑玉20岁,年龄的悬殊,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可一见面,马淑玉就被眼前这个俊朗文雅的男人身上那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折服。可马淑玉有点不放心,真诚地告诉超煦:“我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里待过,身上有伤。”

  超煦却温和地说:“你一个姑娘家,在日寇宪兵队那种惨无人道的地方,受了那么大的苦,没有出卖别人,自己挺了过来。我尊重你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嫌弃你呢?”

  “可是我身上有残疾,两条腿断过。”马淑玉继续表白。

  “你就是瘫了我也要!”

  1942年农历五月廿六,马淑玉和超煦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马淑玉感到与超煦相比,自己的高小文化显得太低。尽管超煦从不小看马淑玉,但她仍然觉得文化的差距是一道“沟壑”,一支不和谐的乐曲。她诚恳地告诉丈夫:“咱们的共同语言太少了,一天说说笑笑都是庸俗的,谈文化深一点的,我又接不上茬儿。”超煦敬重马淑玉的坦诚和渴求知识的进取精神。高兴地说:“只要你愿意,我来做你的老师。”超煦说着,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史记》,开始了夫妻间的第一堂文化课。

  从此,超煦不管多忙,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逐字逐句,认真耐心地给妻子讲解知识。在超煦的帮助下,马淑玉孜孜不倦地学了4年。

  在两人幸福地一起走过24年之后,1966年10月,超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马淑玉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超煦是自己文化方面独一无二的老师,她的第二任丈夫宋学惠则是她生活中绝无仅有的良友。

  1970年7月,经历了4年寡居生活之后,马淑玉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当时的宋学惠是太原市广播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这是一个重组的家庭,两人的内心深处,都隐伏着许多感情上的伤痛与追忆,但他们培植共有的感情,相敬如宾。1996年,宋学惠去世。

  知识人生

  1944年,仅有高小文化的马淑玉进入北京协和医院,跟随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进修内、外、儿、妇各科。之后20余年,马淑玉辗转在基层医疗系统。

  从1964年开始,马淑玉的两个脚后跟因患上严重的骨质增生症,到1967年,双膝、颈腰等部位均患上多发性骨质增生,并引起高血压症。自己是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了,怎么服务患者?马淑玉下定决心,开始在治疗骨质增生这个陌生的医学领域探寻。

  在那个到处鼓噪着批“白专道路”、批“学术权威”的年代里,马淑玉在得不到单位支持和资助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开始了独自探索研究的艰难历程。一个又一个不眠夜里,马淑玉在自己家里默默地进行着研究,她在寝室里查阅资料,在厨房里配伍炮制。她用自己熬制的膏药,贴敷在自己的双脚跟骨骨刺。

  刚开始,贴药处疼痛加剧,起了许多水疱。她看方子不合适,重新研究药物的性能和配伍,走访老中医、老药工,虚心请教中草药的炙、炒、煅、焙等技术要领。

  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和亲身贴敷,1972年12月,她的试验成功,经拍片对比,跟骨骨刺变细变短,膝关节也基本看不清增生的致密度。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她将这个药膏命名为“7212”膏药。

  之后,马淑玉将个体试制推广到了医院临床。从1974年至今,马淑玉培养了160位治疗骨质增生的学生,“7212”治疗了近40万骨质增生患者。

  悲悯人生

  马老一生谦逊待人,悲天悯人之心感动了千万人。2004年底,一场空前的海啸灾难席卷印度洋沿岸。当时,马老刚刚在医院的老干部病房里做完乳腺肿瘤割除手术。病床上的她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海啸灾区人们的苦难情景。“难受得忘了手术后的疼。”当即叫来护士询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护士惊讶地说:“奶奶,刚做完手术,年轻人一般是6天以后拆线,您最少也得10天。”老人忍着心中的煎熬,日夜关注海啸灾区。不顾医院的挽留,在手术后第6天,强行出院,从家里取了1万元人民币,委托《山西日报》的一位记者将钱送到了山西省慈善总会,成为我省为海啸个人捐款最多、捐款者年龄最大的人。捐款后,马老说自己心情十分舒畅,“还跑到照相馆拍了一张艺术照呢”。

  老人曾经在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希望工程分别捐款,还为家乡汾阳盖起了一座小学,历年来各项捐款共计近百万元。

  今年是鸡年,为此马老买了15只德州扒鸡,送给院里15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老人,希望他们鸡年交好运。

  本报记者兰玲(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网络编辑:郭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