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高科技串起“再生链” ——“从废品回收看循环经济”系列报道之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07:42 东方网-文汇报
  “从废品回收看循环经济”系列报道之一:《让“上海经验”回到上海》(见1月11日,一版)

  系列报道之二:《让回收站回到大街小巷》(见1月12日,一版)

  文/本报记者洪崇恩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为我国废物回收再生事业题词中,提出了“变无用为有用,变一用为多用,变破旧为崭新”的“三变真经”。

  “三变”与国外近年大行其道的“三R”(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异曲同工,而“三R”正是现代循环经济的核心。它说明,一般废物要成为资源、重新进入可利用行列,必须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变”,即“再生”。

  再生废品——开“矿”育“林”造良田

  作为整个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中坚,废品再生产业在上海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发达的时期。

  1983年到1984年,仅在上海市供销社系统属下,就办有44家“商办再生厂”,分别承担对各类废旧物资进行整理、加工和再利用。如从废定影液、碎镜子、破热水瓶胆中提炼白银,把旧纸箱板整理成新纸箱,用废塑料再造塑料粒子,把车轮胎热压成缓冲橡胶垫片,利用头发萃取胱氨酸、精氨酸,从肉骨头中熬煮骨胶、提炼磷粉等等,应有尽有。“商办厂”之外,工业系统还有大批废料回收利用工厂。据当时的统计资料,全市从事“废物再生”的人员,总计约有5万人之多。他们使上海每年数百万吨的废旧物资和生活“垃圾”,“变”成了有用的资源——为本来资源贫瘠的上海,“开”出座座矿山油井、“育”出片片胶林,“造”就万顷棉田和牧场!

  21年前联合国发展署和世界银行主办的“上海讲习会”上,各国专家的视觉焦点之一,就是到“上海资源回收利用展览会”欣赏那些被众多再生企业赋予了“第二生命”的各种“废品产品”。

  再生企业——薪火相承的酸甜苦辛

  目前上海亟须防止在“再生”这个环节上的断裂迹象。仍以44家再生利用的“商办工厂”为例,据废旧物资协会统计和记者的了解,这些厂中的绝大多数已陆续关闭、转产,只有极少几家企业仍在惨淡经营。

  上海贵稀金属提炼厂是至今坚持生产的“商办再生厂”之一。它本是国家商业部挂号的重点资源利用企业,专事从工业废物中提炼金银铂铜铝等贵重、有色金属,附带进行废酸的回收加工。然而,当记者日前到这家厂参观的时候,它的大部分车间和加工场地都已转让或出租,只有20来人仍在一线从事废金属再生冶炼。

  2001年受命于困难之际的胡梅丰厂长,深刻分析了贵稀厂和其他一些再生企业这些年来从顶峰滑落的原因:废品原料面临激烈争夺,来路越来越窄;加工成本上升,使再生资源的出路发生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由于废物再生加工时常有废气、废水、废渣,稍有不慎就造成“二次污染”。

  废旧物资利用方面的专家赞成胡梅丰的说法。他们补充说,再生加工企业的解体,既有体制本身的先天弱点,也有后天由于社会各方对它们缺乏有力支持的原因。

  再生环节——努力打造“良性循环圈”

  可喜的是,在上海市绿色工业促进会等机构的帮助下,最近记者在上海也陆续发现一批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新兴资源再生企业。其中包括能够把“一次性饭盒”等废泡沫塑料“一次性”地变为保温隔热墙板的工厂,能够把稻秆、麦秆、玉米秆、高粱秆、芦苇秆等废秸秆变为坚固美观的板材并大量出口的企业。这些全新的再生机器设备,大口大口地吃进“黑色污染”“白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随即把这些本来令人头痛的“垃圾”来个“就地翻身”,变成了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良性的“废品再生环”!这才是上海现代循环经济的希望和未来!

  上海新兆塑业公司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挤出发泡塑料板材生产线”,能够一次性地把“一次性饭盒”变成从2厘米至8厘米厚的优质保温板。

  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让高科技串起“再生链”——“从废品回收看循环经济”系列报道之三(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