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轻轨线是交通线而非风景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17:10 时代信报 | ||||||||
今年春节期间,大批重庆市民携家人出门——花12元一张票坐一次轻轨,为的是换一个角度——想看看“跌”到脚下去的家乡是个什么模样。当轻轨车开始滑动出站时,车厢内充满了豪言、笑语、喧哗和想象。然而,随着车窗外景色的移动,渐渐袭来的失落感却使乘车市民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死而不僵的烂尾楼,破烂不堪的旧民居,无处不在的垃圾山……那些平时被如林高
咕哝的、嘲讽的、骂娘的、车厢内的各色人等开始不假思索地宣泄着他们对窗外景色的抱怨。归结所有那些混乱的“民意”,其中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轻轨线一期工程的布局有问题——为什么不避开那些污染乘客眼球的烂尾楼与垃圾山,让轻轨穿越新重庆最漂亮的城市风景线? 在此之前,关于重庆轻轨线沿途景观“有损城市形象”的问题,已有众多市民在网上发表言辞激烈的批评甚至斥骂。其斥骂的核心理由是:亚洲城市市长峰会即将在我市召开,作为峰会的“配套形象工程”,这条轻轨线理应向参会贵宾展现新重庆最美丽的一面。 从网络上,笔者第一次听闻到重庆轻轨线是亚洲城市市长峰会的“配套形象工程”的传言。这传言令人实在是吃惊不小。应该说,不论是重庆轻轨线的建设立项,还是它的车票价格听证——凡我们从正规新闻渠道得知的轻轨建设“动机”,都是为了解决重庆主城区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换句话说,重庆轻轨线是一条为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而建设的“交通干线”,而绝非一条“旅游风景线”或者其他什么“配套线”。 在争论某个问题之前,先得弄清楚引发此一争论的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譬如中国式教育的产业化问题——在其于去年终于由国家教育部“盖棺论定”予以否决之前,曾诱使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为其摇唇鼓舌。我就没想明白,像这样一种公然违宪,公然希望制造人世间最大的不平等,公然地为了“一业”之私利而欲毁我国之栋梁的邪说,居然能堂而皇之地被一些饱读诗书之士唾沫横飞地叫嚣了那么长时间。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连古人都知道“有教无类”的道理,连乡间教私塾的先生都晓得将幼童读书称为“发蒙”。“发蒙”者,以教育启迪人类心智之发育——弃除蒙昧之手段是也! 再譬如,困扰理论界多年的中国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转制”问题——为何总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其实原因就在那儿明明白白地摆着:中国式的“集体企业”——它原本就“不是”企业! 企业是什么?是必须遵循资本利益最大化原则才能存活的经济动物,是能够独立承担债权债务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法人”这个词汇,差不多就是为企业活动而量身定做的。但中国式的集体企业偏偏就没有“资本”和“法人”的真实概念。我国绝大多数集体企业的创立,是完全没有资本金进入的。上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下,我国城市个体手工业者以投入劳动工具(如板板车,铁铲,箩篼扁担之类)或劳力的方式,变成了集体企业的劳动者和“所有者”。在这儿,“所有者”的权利仅仅体现为劳动的权利;而所谓企业,其实更像一个“乌托邦公社”。要“转制”么?怎么转?在这样的所有制结构中,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是工人,重大决策一人一票,没有资本金可以剥离或者流转,也没有经济风险的独立承担者。它既不是合伙制,亦不是股份制,有的,只是一个谁都舍弃不了的劳动岗位。像这样的“非企业化经济组织”,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抢饭吃而不遭淘汰,真是难于上青天! 扯远了,再把话题绕回来。 那些抱怨重庆轻轨线没能建成“城市形象风景线”的市民不妨想想,假设我们的轻轨建设是以“观光线”或者“形象工程”立项,那么,作为纳税人——你愿意为政府官员的脸上贴金自掏腰包吗? 建交通线而弃风景线,恰恰体现了本届政府的务实精神。改善城市交通,获益者包括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去轻轨线上潇洒走一回的市民。道理很简单:完善的城市交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至于在财力有限的前提下,有人硬着头皮要怂恿政府去建华而不实却耗资巨大的“风景线”,我想,此等人若不是吃饱了撑得慌,就是患上了“形象自恋”的心疾。要治得抓紧,可别耽误了! 因一条轻轨线的运行,重庆市民看到了以前被摩天大厦所遮挡的城市疮疤,来渝的友人看到了美丽山城的不尽完美之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让它们暴露出来,总比把它们掩饰起来任其腐烂化脓要好得多。它能刺激我们,使政府汗颜,市民自责……让负有责任的官员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提醒他们早作打算:这疮得治呀,可别耽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