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吨热水年夜冰封堤下民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09:42 沈阳今报

  记者贾晓东任彬源实习生金楠/文记者李浩/摄

  凿冰,成了这几户居民春节期间惟一的活动。自行车被冻在冰里。

  [新闻导引]

  大年三十凌晨,夹杂着腥臭味的“洪水”从上游奔流而下,瞬间冲进明渠岸边的十来户人家。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里,十来户人家却意外地遭受了财产的损失,并承担起了“抗洪”的艰巨任务。

  “抗洪”过后,意外受灾的居民开始寻找放水的凶手,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些居民仍然没有获得丝毫线索。由于这些人家处于大东区和东陵区的交界处,投诉无门又成了这些居民继遭遇“洪水”后的第二次打击。

  大年三十居民“抗洪”

  大东区二台子街是一个由二十几户贫困家庭组成的棚户区,在棚户区的北侧,就是名声显赫的沈北防护林,尤其是那道自然形成的明渠,更是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垃圾排放地。久而久之,蜿蜒的渠水变得污浊,清新的空气变得刺鼻难闻。

  大年三十凌晨4点左右,零星的爆竹声不时传来。“什么声音?”住在棚户区北侧还未入睡的张女士,隐约听到明渠处传来异样水声。这个声音很强烈,张女士感觉到土炕在颤动。说话间,冒着热气的“洪水”已经从上游疯狂涌进明渠,随后翻滚着漫过明渠堤坝冲进了棚户区。

  很快,蜿蜒的土道和低矮的瓦房浸在水中……

  清晨7点左右,棚户区内炸了锅。临近明渠的地面和十来户居民家被一层一尺多厚的坚冰冻结在一起。“发生什么事了,我们出不去了。”厚厚的坚冰堵住房门,刚刚起床的周姓夫妻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不知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呼喊声很快成为棚户区的主题,居民们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纷纷跳窗而出,然后用铁锹和斧头破冰前行,最后用“倒骑驴”将碎冰块往外拉。这边还没有处理完,明渠内的臭水又开始了第二轮攻击,来不及多想的居民们只能放弃自救,用沙袋强行在明渠周围筑起堤坝。

  “洪水”暂时被降伏了,但居民的身上已经被臭水浸透,站在寒风中,大家的心里凉凉的。经过两轮“洪水”袭击后,过年已没了心情。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受灾的十来户人家始终在除冰中度过,实在熬不住的,选择暂时搬离此处。而体弱的老人,只能靠着体温及几床棉被和坚冰对抗。锅碗瓢盆镶在冰里

  昨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受灾地区,很远便能感觉到脚底的冰层在不断加厚,呼吸出的空气也似乎更喜欢凝结。

  明渠北侧规则地排列着两排瓦房,通畅的胡同地面被坚冰覆盖,每家都用黄土将自家的门槛垫高,“抗洪”的所有工具都还摆在原位。

  在胡同的尽头停着一辆蓝色的残疾人三轮助力车,车上坐着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车的后面放着一个破旧的茶几和几床花被。从外表可以分析得出,这是一辆搬家的车。车上的中年男子姓周,已经在这里居住了近十个年头。

  谈起这次“洪灾”经历,周先生心有余悸,“我是一个残疾人,平日里只能靠做一点小买卖和妻子相依为命。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刚刚起床就发现发水了,大水很快冲进了屋里,想救都来不及。现在我们很糊涂,弄不清这股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找了很多部门也没给个答案。没办法,我们只能暂时在外面租个房子躲一阵,总不能在这里硬挺呀。”

  在周先生的指引下,记者走进了受灾严重的北屋。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十分冰冷,坚实的水泥地已经被厚厚的冰层代替。冰面很光滑,看起来像人工冰场一般,土炕、桌子、炊具,如珍珠般夯实地镶嵌在冰层里。

  “这就是我的家,你看这能住人吗?”周先生的妻子拿起扳子向冰层猛砸,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怒气。周家的北侧是受害最严重的张家。张女士的家里由十几间瓦房组合而成,其中两间用于住宿,其余的当作储存旧物的仓房。

  这场意外事故对于生活拮据的张家无疑是残酷的,十几间大瓦房被冻成一个“冰疙瘩”,屋内的冰层达到一尺厚。“家里的东西都被冻上了,只剩下我一个喘气的。”张女士拽了拽冻在冰里的自行车,脸上的表情很无奈。原始明渠遭到破坏

  顺着冰路前行不远,刚刚闯下大祸的明渠已经老老实实地躺在脚下。记得上次来到此处是为了调查沈北防护林遭到破坏一事。与那时不同的是,污水结成的冰面已经远远高出堤坝,时刻威胁着坝外的居民。

  站在平稳的冰面上,一个具体的问题等待着回答———这股“洪水”究竟从何而来呢?一些居民给出这样的答案,“明渠的上游有一家金飞马油漆厂、一家树脂厂和七八个肉食加工点。他们都有可能是凶手,但目前我们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具体是哪一家所为。”

  “虽然找不到凶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明渠虽然排水不畅,但对付一般的水流还是没有问题的。那天的水量很大,最少在150吨以上,而且水是热乎的。这些都说明是上游大量排水所致。”

  顺着冰面前行,居民们向记者介绍了很多情况,“这个明渠原来很畅通,但随着这里的工厂越来越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明渠是棚户区居民的排水流向,但不是垃圾场,很多人常年在这里倾倒垃圾,久而久之造成了堵塞。尤其是房子的无序建造,使整个明渠的排水功能发生了变化。”

  步行出百米左右,原本五六米宽的明渠冰面逐渐缩小,不远处居然出现一个宽大的厂房。“这个厂子是在几年前搬来的,随后在这里盖了一个厂房,只给水道留下不足一米宽的地方。看见前面了吗,堆积了大量的垃圾,夏天还好说,水流可以渗过垃圾流到前面的暗渠中去。但到了冬天就惨了,冰会将水流完全截住,使明渠饱和膨胀。”受灾区是管理盲区?

  说到底,灾难背后最棘手的问题不过是两个,一个是“洪水”不知从何处而来,另一个是有关部门要拿出怎样的方案来应对。在二台子街道办事处办公室里,城管科王科长解释说,“我在这里工作多年,对二台子街棚户区的情况很了解。这条明渠是沈北防护林建成后自然形成的,十年前只有几个住户,所以没有什么问题,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的工厂进驻该地,并不断扩建,使明渠的走向出现偏差。”“说实话,这里的问题很严重,记得在2002年冬天,同样的位置也遭遇了同样的灾难。当时我去了现场,并在了解情况后,先后和上游的两个厂子和加工点进行了沟通。他们都一口咬定,厂子的废水都排往旁边的沈铁路地下暗渠,根本和下游的明渠不发生关系。为了证实他们所说是真的,这些单位都在保证书上签了字。”

  “而最令人头痛的是,上游的单位属于东陵区管辖,所以管理和沟通都存在问题。既然没有找到‘洪水’的源头,我就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以又和大东区城建局、大东区信访办等部门取得联系并到现场做了调查。结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谁也没拿出解决办法,并都说这里不归他们管。我觉得我能做的都做了,当地的百姓都和我成了好朋友,也都很理解我。你说,那些管事的部门都管不了,我一个街道的城管科又能怎样?”王科长无奈地说。

  记者随后拨通了大东区城建局市政科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台子街居民被冲的事情他们知道,并到现场做了相应的调查,但发现这条明渠并不是他们的管辖范围,应该由沈阳市排水处负责处理。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沈阳市排水处的负责人,但对方的答案却是“这件事应该问大东区排水处才对。”接下来的工作是无休止地拨打电话,从大东区排水处到大东区建设局,答复除了“不归我们管”就是“我们不了解情况”。

  冲进明渠、涌入居民家的“洪水”难道是从天而降的吗?今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