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安门事件”平反消息是如何播发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0日15:04 新民晚报
“天安门事件”平反消息是如何播发的(图)
新华出版社新近推出了由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著的《穆青传》。

  一位评论家指出:穆青是中国新闻界的脊梁和良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20世纪新闻史的写照与奇迹。

  新华社特意从《穆青传》中摘选精彩章节作为专稿播发。

  【穆青简历】

  穆青(1921年——2003年),回族,河南杞县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摄影家。

  1937年参加革命,194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

  解放后,他先后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等职。著名的作品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做出决定,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穆青同志学习。

  1978年11月14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它对于新华社的很多人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忘却的日子。当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傅颐曾分别记录了几位当事人的口述,永为历史见证。

  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回忆:

  “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吸收了很多部门负责人参加。我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从1978年11月初开始,14日结束,开了一个多星期。当时讨论最尖锐的就是天安门事件的问题。大家说,天安门事件应该有个新说法。当时谁也没有说‘平反’两个字,这两个字太敏感了,干脆用‘新说法’。对这个问题,在会上反应很强烈。我记得开会的头一天,大家谁也没有回家,关起门来议论纷纷,谁也不睡觉。

  会议期间,市委没有表态,很慎重。会议结束前,市委才定了调子。

  11月14日下午,开总结会。第三书记贾庭三同志讲话。讲到后面,他离开了讲稿,从桌边拿起一张纸,念了一段话,大意是说: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我听后非常激动,心想,这段话实际上是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一散会,我坐车赶到了总社,找到国内部主任杜导正,谈了会议的情况,问他是不是能将这一段内容单发。他说:争取吧。

  我回到北京分社,心里老在琢磨这件事。14日晚,我们决定先写成一个2000多字的大稿子,把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那部分内容放在稿子里,同时在送审中尽量争取单发。

  由于当时市委第一、二、三书记都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所以我在送审稿上还给毛联珏同志写了一段话:联珏同志:此稿(指大稿子)总社有关领导看过,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建议拿出来单发。妥否,请你审定。

  11月14日晚上约10点钟左右,毛联珏给我打来电话。他说:老周,你送的会议消息我看过了。如果就照这样来发,我这里通过了。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拿出来单发,我定不了。这得请示乎加同志。他又说:恐怕他也定不了。

  这天晚上10点以后,我给国内部政治组打电话,对他们说大稿子已经通过,你们处理吧。对方说:好吧。

  第二天(15日)早上,我听广播,没有听到有关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消息。我觉得很奇怪。这么重要的一个消息,新华总社却没有采用。然后我到分社上班。走到大门口,传达室给我两份报纸,是当天的《北京日报》。我扫了一眼,看到上面登载了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闭幕的消息。

  早上8时许,总社国内部的庄重同志来电话说:请你马上到总社来,研究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消息的发表。昨天夜里曾涛从京西宾馆打来电话,他说,要告诉北京分社,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消息要突出天安门事件。于是,我坐车赶到总社,到了国内部6楼老杜的办公室,老杜和国内部的舒人、庄重等同志在屋子里坐着等我。

  我们研究怎么突出天安门事件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要突出这一段,要么放在导语里,要么就单发。摆来摆去,拿不定主意。后来我说:我讲一个馊点子,我来的时候,北京日报已经见报,其中有一段消息,我们可把它单发,又可不送审,因为这是市委同意的大稿子。大家说:是个好主意。

  最后老杜拍板:咱们做两个方案,一个是放在导语里,把稿子整个调整一下。第二个方案是拿出来单发,最后由穆青来定。

  开完会,庄重对我说:老周,你比较熟悉情况,你写个单发稿吧。我在原稿上调整。

  写完后,我交给庄重。他看后说:可以了。走,咱们找舒人去。舒人看完稿子后,把导语改了一下,加了一个标题:‘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我和庄重送到穆青处。穆青在导语部分又做了几处改动。

  几经折腾,穆青顿了一会儿,说:‘就这样吧,发给全国吧。’

  我问穆青:这稿子还要送审吗?

  穆青说:‘不用了。曾涛昨晚来电话了,我们商量过了。’

  11月16日,各报都广泛采用了新华社的这则电讯稿。它成为一个轰动中外的重大新闻,为平反冤假错案起了推动作用。”穆青回忆:“当时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参加了市委常委扩大会议,11月14日晚上他拿来一个稿子,里面提到了天安门事件的问题。国内部的同志觉得应该突出天安门事件的平反,搞成一个短新闻。当年我是副社长兼总编辑,主管国内部。他们向我请示。我把这东西看了以后,很赞成他们的想法。我说,你们摘,现在就摘出个二三百字的短新闻,其余的统统不要。我当时想,这是个大事,这样做有点风险。但是,这是全国人民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我们从政治上来考虑应该这么做。

  本来,我是主持工作的,稿子我定了也就可以发了。但是,涉及到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这么件大事,为慎重起见,我必须与曾涛同志商量,他是一把手。当时曾涛正在京西宾馆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我把这个意见通过电话告诉了他,并说,你现在正好在会上,可以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听听可不可以这么做。

  关于电讯稿的标题是再三斟酌的。国内部曾定过一个长标题,这个标题是确切的,但不醒目,几经反复,最后确定了这个标题。这个标题一加上后,把这件事情的政治意义完全突出了。我们决定下来后,把稿子送给了曾涛。此后,我和曾涛通了十多次电话。曾涛也跟我提到,他和杨西光、胡绩伟、于光远等同志商量过这件事情。曾涛同志还给我透了个底,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和很多同志都提出来应该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看到这么多老同志这么高的呼声,我们想这么做没有错。到15日晚上7点钟左右,临发稿了,曾涛同志又打电话给我,说:怎么样?穆青,下决心就这么发好不好?我说:好啊,我们大家都同意这么发。

  曾涛像是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这篇稿子出了问题要坐牢,你可得陪着我一块去。我说:行,我跟你一块去。

  那天,我整整担心了一夜。但是,第二天也没有什么事,而且是一片欢呼。11月19日,华国锋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天安门诗抄》题写的书名发表后,我们心中的一块石头掉了地。”

  北京,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向着茫茫夜空发出一组用电波传递的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第二天,中国所有的报纸都以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刊登了这个只有239个字的消息。国外众多媒体在刊登消息的同时,纷纷发表评论。

  正在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会场上,一片沸腾。各省委书记纷纷起身与曾涛握手,并向他热烈鼓掌表示致意。很多省委书记对曾涛说:“你们新华社干了一件大好事,你们中要是有人为此丢了工作,就到我们那里去!”

  多少年后,这则载入史册的新闻被人们一再传诵,特别是它堪称一绝的标题,几乎成为一种传奇。穆青在一部题为《五十双眼睛》的纪录片中曾这样回忆:“当时还扭扭捏捏不敢宣布的时候,新华社就大胆地把标题加上了,就是“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其实里面的文儿都是北京市委开会的内容。”

  当时北京市委的工作人员许孔让曾经回忆:“新华社的新闻见报后,11月16日这天夜里,北京市委又向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说明情况,大意是:今天各报刊登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市委并没有宣布这个题目,特此报告。”

  当天晚上,北京市委书记林乎加打电话给穆青,问:“这个标题是谁定的?”穆青回答:“是我们定的。”林乎加良久无语。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的平反曾经作出的种种努力,只是在这一刻,它有着自身无能为力的羁绊和局限。

  接下来的情形是,标有这样一个标题的消息一出来,举国沸腾。第二天,北京市及南京、上海、济南等全国各大城市成千上万的群众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天安门事件平反!各地的大报、小报为天安门事件的平反欢呼雀跃!

  念及这段历史,一位新华社的老记者说过这样的话:“天安门事件平反这条消息,实际上是报道在先,事实在后。从新闻的法则来看,的确是‘出格’。但是,这条涉及非常事件、在非常形势下发出的非常新闻,对历史的发展是有特殊贡献的。它从一个方面见证了当时新华社推动历史进步的壮举。”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