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于北京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10:29 北京日报

  —— 吴世雄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着“新北京、新奥运”的目标,认真贯
彻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创新体制、调整结构、夯实基础、深化改革,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86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总体看来,2004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是:首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财政支出总量逐年增加,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公共需求给予重点保障;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协调发展得到有效加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改革逐步深化,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各级财税部门和广大财务人员为财政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突出协调发展,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手段,促进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建立乡镇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补助制度,提高远郊区县公共服务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推进山区生态富民。加快实施险村险户搬迁工程,提高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色通道生态林建设占地补偿和养护补助标准,为建设征地转工自谋职业人员补上社会保险,对防控禽流感期间因扑杀禽类受损失的农户给予了直接补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兑付资金,对种植小麦和玉米的63.2万户农民实施直接补贴,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建立风险资金、贷款贴息、农户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开展银农合作,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解决“三农”问题的好局面。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集聚作用,采用政策引导、资本金跟进、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本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夯实基础。支持国有经济在结构上进行战略调整,拨付破产准备金,帮助破产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安排退税资金,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压力,调动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适应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加强土地收入管理,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增加基本建设投入。建立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支持了轨道交通、绿化隔离地区、“五河十路”、污水处理、燃煤锅炉改造、污染扰民搬迁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增强了首都的城市功能,改善了环境状况。积极探索古都风貌保护和旧城区危改新路子,落实标准租私房承租户腾退政策,目前已完成13095户腾退工作,同时安排文物保护资金专项用于文物修缮。

  (二)突出为民理财,切实做到以“众人之财”办好“众人之事”,努力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忠实履行财政公共服务和保障职能,努力解民之困、增民之利,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及时拨付资金,落实政府为群众所办56件实事,确保危桥改造、交通疏堵、113所农村中小学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启动23项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安排大气污染治理资金专项用于控制燃煤、机动车和扬尘污染,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加大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投入,组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消防抢险救援装备,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救助办法,提高失业保险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标准,将农转居人员纳入了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及时补充大额医疗互助资金缺口,维护医疗保险机制正常运行。安排助困资金借支基本生活费,保障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安排再就业经费,建立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制定了劳务派遣、自谋职业、弹性就业、“4050”就业困难援助等12项政策,政府出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900户农村特困户及优抚对象翻建危旧住房,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植入人工晶体,使贫困残疾儿童得到免费康复服务,让社会特困人群得到更多的关爱。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基层卫生三项任务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补助。

  积极推进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区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和文艺精品创作,增建全民健身设施,实施山区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加大来京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将来京农民工纳入本市工伤和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对流动人口中已婚的育龄妇女实行免费的计划生育服务,启动城市救助管理资金用于城市生活无着落人员的救助安置。减免来京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借读费,改善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全社会适龄儿童都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突出依法理财,不断深化、完善财政各项改革,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动力

  2004年是财政部门法制年。认真贯彻《预算法》、《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理财。按照市人大对财政资金管理提出的要求,加强投资评审工作,对国债资金和大额专项资金试行绩效监督检查方式。深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承诺“政府采购人员行为规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宣传《会计法》,修订《北京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格中介组织监管,对违规违纪操作进行处罚,严肃了财经纪律。

  深化部门预算编审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严格项目文本制度,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制定《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步伐,完成市级64个部门、148个基层单位的试点工作,市级机关公务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采购资金达到79.5亿元。采取细化政府采购预算、减少中间环节、推行网上办公、强化监管和服务等措施,努力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首都发展环境。

  尽管2004年市级预算较好地实现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但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财经秩序不够规范,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财政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尖锐,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不尽合理,“越位”和“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支出责任不明晰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较为薄弱,预算单位争增量分配,忽视存量调整,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单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较为淡漠。总之,一年来,财政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财政运行方面的问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通过逐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得以实现;对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在依法理财的原则下,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强化基础工作逐项加以解决。

  二、2005年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2005年预算草案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努力增收节支,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强化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8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安排940.2亿元,比上年增长9.0%。

  2005年市级预算安排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率略高于经济增长。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中央宏观调控更加强调结构调整、有保有压;奥运经济拉动投资、消费增长,首都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有助于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这些都将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一些产业、行业的税收影响不容忽视,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税费制度改革将使财政收入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上年财政收入高基数受一次性因素影响较多,今年继续大幅度增长空间有限。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05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中“财政收入的增幅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的要求,本着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2005年市级财政收入增长率安排为13.2%,略高于全市经济增长的水平。

  二是保证法定支出依法增长,支持首都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财力可能,2005年市级财政相应增加了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农业投入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民培训和减灾救灾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教育投入在继续支持市属高校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坚持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倾斜,重点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接收流动人口学校和农村困难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研发项目,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科学普及的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卫生投入用于切实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加社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投入,提升中医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文化投入用于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加强艺术生产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安排文物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专项资金,全面开展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维修,切实推进旧城区危改和文物保护工程,强化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

  三是确保政权建设和社会保障资金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加大对社会治安治理的投入,支持基层政法队伍建设,提高预防和打击犯罪、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维护首都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主要用于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等,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设立偿债资金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资金,规避政府债务风险。安排预备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主要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救灾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开支。

  四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促进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继续安排经济结构调整资金,支持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培育中小企业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安排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软件发展和人才奖励资金,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完善软硬环境建设,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安排基本建设资金、地铁专项资金,保持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奥运专项资金,坚持“勤俭节约办奥运”,统筹使用维修、改造经费,加快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安排城市维护经费,加大城市道路桥梁维护和无障碍设施改造力度,重点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加快实施交通疏堵工程,缓解首都交通压力。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治理“城中村”、清理整顿户外广告、拆除违法建设等项目,加快环境综合整治的步伐。安排大气污染治理资金,重点控制燃煤、机动车、扬尘和工业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现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市级预算草案,是按照《预算法》和《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规定编制的。依据预算草案报告由大会报告改为书面报告这一形式变化,细化了《北京市2004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说明》的相应内容。同时,按照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要求,提交25个市级单位的部门预算作为补充材料。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努力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

  2005年是“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也是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一年,圆满完成全年预算,对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确保全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财政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财、聚财和用财的关系,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壮大财政实力。认真落实中央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方针,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同时遵循调整结构、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监督管理的职能,依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减少对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多种调控手段,加强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增量分配和存量调整相结合,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形成“财政资金”、“财政资产”和“财政政策”三者良性互动的新机制。

  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帮助国有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改组改制中遇到的困难。发挥财政在风险担保和风险投资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包括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统筹经济结构调整资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植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建设。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占地少、用水少、耗能少、无污染、效益高的产业,促进首都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外贸出口退税、贴息、奖励等项政策,用好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扩大出口。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实施住房补贴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稳定。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提高财税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财政收入中得到及时反映,进一步完善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为民理财的公共保障能力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财政支出“用之于民”,财政收支的安排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大力调整支出结构,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开展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新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对公益性的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文化设施要确保投入、优先投入。配合国有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生产安全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加快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首都特色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运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措施,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支撑体系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巩固民生之本。进一步完善以“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爱,切实帮助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住房、冬季取暖等实际困难。

  落实好地方各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和经费保障,解决好其生活和医疗问题。完善扶残助残经费保障机制,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切实维护来京务工人员权益,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机制。认真落实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办实事资金,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居住区治安、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将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落到实处。

  (三)强化统筹兼顾,着力提高城乡协调发展的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公共交通、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加快以“城中村”为重点的城市综合整治工作,用好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建好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和城市绿化美化工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继续落实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认真做好古都风貌的保护工作,提升首都的文化功能。

  坚持财政投入向郊区倾斜的政策,新增农业、教育、卫生、科学等公共事业支出继续用于农村,增强郊区特别是山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植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龙头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效益。支持小城镇建设,加快实施山区搬迁和村村通油路工程,尽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积极稳妥地拓宽生态富民的范围。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农村妇女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就业渠道,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依法保证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植力度,加强城市社区、郊区村镇的基层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稳步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落实市委九届九次会议精神,按照新的区县功能定位,完善市对区县财政体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核清区县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核定支出标准,满足公共需求,促进区县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按照“财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区县政府的支出责任,实现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提升两级政府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能力;加大对南城、郊区和山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科学完善转移支付方案,重点解决区县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继续深化税费改革,加强街乡财政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四)深化管理改革,着力提高科学理财的能力

  以科学安排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为核心目标,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预算决策机制。整合财力资源,增强事前核算意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加强项目管理,在现行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审基础上,将环境保护、低能耗、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融入项目管理的工作中。引入成本效益观念,将关注的重点从支出规模转移到支出效率和效益上来,积极扩大绩效考评试点,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年初预算安排要与绩效考评的结果相衔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快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单位资金安排要考虑存量资产的利用和发展规划的衔接,逐步实现政府实物资产与资金分配的统筹管理。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市对区县的农业、教育、卫生等专项资金试行财政直接支付,发挥对财政性资金的监管作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做好北京市财政“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长远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整合基础数据、资料,夯实财政基础工作,做到政策清、情况明、数字准。积极开展财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监管,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制定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加大对《行政许可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行政审批事项,努力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认真执行《预算法》、《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理财。积极主动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严格执行预算超收收入的通报、备案和报告制度,推进政府理财的法制化和程序化。强化财政监督,进一步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检查、事后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认真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坚决依法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对财政资金需求强烈,需要办的急事、大事很多,但财政资金供给的可能与方方面面的需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因此,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对财政资金必须倍加珍惜、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妥善使用,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行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攀比,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无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带头勤俭办一切事情,降低政府运行和管理成本,集中财力多办一些群众关心、人民满意的实事、好事,在实践中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2005年的预算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完成这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任务,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为把北京构建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编辑:张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