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治疗性克隆不违背人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5:0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治疗性克隆的两种不同认知来源于两种不同的人权观点

  一个单个的受精卵没有感觉功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治疗性克隆比生殖性克隆的技术复杂得多,涉及的伦理问题更多

  治疗性克隆如加以适当控制与监督,就不存在根本性的伦理问题

  本报讯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对该宣言,中国投了反对票。中国代表团之所以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前日,记者对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何祚庥单个受精卵不是“人”

  “支持治疗性克隆绝不是对人权的违背。”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说,治疗性克隆的两种不同认知来源于两种不同的人权观点。

  “治疗性克隆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胚胎与病人利益的冲突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人‘的定义问题。”何祚庥认为:一个单个的受精卵没有感觉功能,也没有神经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为了保护一个不是“人”的人权,而不顾千千万万通过治疗性克隆可以治愈的患者的权利,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的。

  何祚庥说,事实上,治疗性克隆比生殖性克隆的技术要复杂得多,涉及的伦理问题更多。政府“支持治疗性克隆反对生殖性克隆”的政策取舍,是因为目前国内没有生殖性克隆的现实需求,而避免与美国等主张全面禁止克隆技术的国家发生不必要的对抗。医学专家治疗性克隆应当支持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翟晓梅表示:“中国这张反对票在情理之中。目前,世界各国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区分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中国、英国等国家认为,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复制人不同,它是为了利用胚胎干细胞的独特功能为患者寻找可能的医学治疗方法。”

  翟晓梅介绍:“目的性是伦理学判断的重要指标。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正是从目的角度进行区分。英国首席医学官唐纳森曾表示,治疗性克隆拥有巨大的医学潜力,如果加以适当控制与监督,就不存在根本性的伦理问题,应当予以支持。与拯救千万患者的生命相比,克隆技术带来的风险无疑应排在后面。”伦理学家克隆人技术不成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博士后李隼认为,在治疗性克隆问题上,国际社会在伦理态度上形成了两大阵营,其实,从纯粹伦理学角度来看,反对生殖性克隆和赞成治疗性克隆本身就有冲突。

  李隼认为,人权不是反对克隆人的理由。他说,胚胎有没有人权,如何界定呢?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是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过受精后14天,这时的胚胎还只是细胞团,没有发育成多细胞个体,因此,不被看作道德主体。但是,14天的伦理时限依据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多大的胚胎才有人权”这个问题的回答,争议极大。

  “在治疗性克隆的问题上,支持方和反对方其实都没有找到非常过硬的伦理依据。”李隼认为,反对克隆人的惟一理由只能是技术不成熟。

  克隆技术应用在动物身上还只处在实验的初级阶段,这样幼稚的技术轻率地应用于人身上,不仅仅是科学态度问题,本身就是伦理问题。

  关于治疗性克隆,李隼认为,它考验着人类在现在人的利益和未来人的利益的冲突之间的一种权重。生物学家治疗性克隆是以人为本

  前天下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段恩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疗性克隆符合保护人的生命原则。

  段恩奎说,生殖性克隆是伦理学所不允许的。目前有极个别国家的专家宣称在某些私营公司的资助下进行研究,但是并没有在正式学术期刊发表过任何相关工作。至于治疗性克隆,我国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保护人的生命为本。当然,这当中也有严格的伦理原则限制和相关的法规约束。

  “治疗性克隆可克服免疫排斥这一难题,这是有别于异体器官移植的优势所在”,段恩奎说。(新京报、竞报)新闻背景治疗性克隆

  克隆技术用来生产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等,并且接受移植的患者不会出现排异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治疗性克隆。治疗性克隆在医学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和一部分科学狂人所鼓吹的生殖性克隆,即克隆人是不同的,应该区别对待。(新华社)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