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免一补擦去穷孩子的眼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5:24 山西新闻网

  视点背景

  贫困学生享受两免一补

  据新华社消息,国家将对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约1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

  同时,国家还将逐步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学期每人小学27.5元、初中50元、特教30元,提高到小学35元、初中70元、特教35元。至此,据测算,2005年,中西部地区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人数将由2004年的2400万名达到3000万名。“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到位后每年将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每个学生,平均减免书本费、杂费小学生200元、初中生340元,如果加上逐步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小学生将达到400元、初中生达540元。2005至2007年三年内全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国家财政将安排约227亿元资金。

  2007年将对农村贫困生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去年秋天中央财政对农村的2400万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的措施今年春秋两季仍将继续实施。同时,政府还将不断地加强支持的力度,健全助学金制度,到2007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对24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现“两免一补”,对他们免除书本费、杂费和提供生活补助。

  针对政策,张宝顺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改造农村中小学130万平方米危房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作为省政府2005年为全省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为此,今年我省有80余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将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经费来源由国家、省、市三级来保证,其中国家财政支付我省6000万元,这笔费用将用于提供免费教科书;省财政支付8000余万元,用于免基本杂费;市、县财政要列出专款,用于对寄宿制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记者们希望,贫困学生的脸上不再有伤心的泪水,心中不再有没钱上学的忧愁,肩上不再有生活的重担。

  视点调查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利用回乡之机,对我省一些地区的贫困生现状进行了调查。

  晋城:让学杂费不再难以承受

  为使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从政府到学校,再到每个班主任都付出了努力。晋城市城区凤鸣小学黄校长告诉记者,根据教育局的通知,学校在每个学期初,都组织班主任对学生家境进行摸底,帮助贫困学生申请补助。填写表格送教育局审核,对家庭年平均收入在贫困线下的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的政策。作为新兴开发小区中的小学,凤鸣小学每年都招收一部分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这其中就有贫困家庭的子弟。每年经审核之后可以享受补助政策的学生大约能达到所有学生的8%—10%。全校有2000多名学生,这就意味着每年几乎有200多名贫困生可以免交学杂费。

  一个学期学杂费为八九十元,对有的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全家人半月的生活费。虽然一些学生爱面子费尽心思隐瞒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但老师们总是千方百计找出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并注意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免交学杂费的贫困生名单只有老师和教育局才有。

  朔州农村:不让一个孩子因穷辍学

  朔州市峙峪村,是典型的依靠矿业富裕起来的农村,村办的学校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

  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因为近几年村办煤矿效益一直不错,一般村民收入都有所增加,经济上发生困难的家庭,多是村里的五保户,或是夫妻一方去世的单亲家庭,同时维持子女教育出现困难。

  寒假在学校留守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有不成文的规定,学生因故缴纳学费发生困难的,可以由家长书写出书面申请,请求学校减免,经学校调查情况属实,会给学生减免一定的学费和课本费。”

  村民田喜凤的丈夫前几年在一起火灾事故中去世,她依靠亲戚接济和务农的收入,抚养着两个孩子,女儿现在读小学五年级,小儿子读小学三年级。接受采访时,田喜凤告诉记者,丈夫是家里的支柱,他去世,家里像塌了半边天。“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一个学期学费60元,书费70多元,每学期两个孩子需要交纳近300元上学费用。实在负担不起,就给学校交了申请,要求减免一些费用。最后,学校给孩子们减免了学费,课本费只收8元,直到孩子初中毕业。”

  记者了解到,在峙峪村这个山区小村,像村民田喜凤的两个孩子一样,得到学费和课本费用减免的村民子女有20多名。张老师说,因学校能够对家庭困难孩子一定照顾,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因此辍学。

  太原:受惠使穷孩子更坚强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两年前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没有工作,年迈的爷爷身体又不太好。但是,这些并没有让我变得消沉,因为我不仅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呵护,学校也为我免了杂费、书本费,让我有更多精力去学习……”家住省城桃园南路的娟娟坐在家里,用成熟的表情和乐观的笑容讲述了自己的不幸经历和正享受的爱心。

  14岁的娟娟正在读初二,是个活泼聪明的女孩,学校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为她免了杂费和书本费,每年只需交纳一些数目不大的电教费,这让娟娟一家心里都十分感激。谈到学校生活,娟娟和老师、同学都相处得十分融洽,从她灿烂的笑容里我们看不到一丝阴霾。老师眼中的娟娟是个懂事又好学的孩子,曾为班长的她不仅学习遥遥领先,班级里更是老师的得力帮手。后来老师鉴于她身体不好不得不让她担任副班长一职,这可让争强好胜的她难过了很久。开朗的娟娟身边总不乏朋友的围绕,同学们每每有不懂的问题都会来请教成绩优异的娟娟,此时的她也是热心地一一解答。

  记者提及她是否因为家境贫寒而感到有压力甚或自卑,娟娟很坦然,“受惠使我更加坚强,它不会成为我学习的负担,大家都知道我家的情况,并没有疏远我,我的人缘很好,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卑。”娟娟说,她本身就是一个乐天派,虽然自己有着同龄人不一样的经历,可是既然学校如此照顾她,她就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学习。“但是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所学回报于社会。”娟娟立志做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美术老师。她说:“这么多人的关心,我现在无以为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当老师教书育人,绘出最美的图画教出最优秀的学生。”

  视点分析

  两免一补创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两免一补”创造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环境,让贫困生别输在起跑线上。

  2005年春节假期过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结果发布:农村人口低学历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1.5%和16.3%;而本科文化程度人群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02%和5.63%,差距达280多倍。与此同时,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路攀升。

  调查结果所显示出的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在现代社会,受教育的程度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教育和因教育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主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根本性的均等,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每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给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希望。

  但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缺少教育而导致的知识缺乏,使一些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甚至背负起生存的压力;使一些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环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对此,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教育部2005年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2005年将会对全国3000万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同时对592个贫困县的家庭贫困学生除了免费提供教科书之外,还会免除杂费,并提供一部分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3000万左右的家庭贫困学生将会得到“两免一补”。

  按规定,我省农村小学每生每年基本杂费50元、教材费111元、作业本费23元;区直小学每生每年150元、教材费119元、作业本费23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杂费70元、教材费173元、作业本费40元;区直初中每生每年基本杂费170元、教材费189元、作业本费40元。其实,为了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省许多地区已制定出相关政策:

  从2004年开始,长治市5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可以免交杂费和取暖费上学。长治市决定每年由财政补贴6000多万元用于这项教育开支。在受益的中小学生中有80%是农民子女。

  从2005年起,朔州市平鲁区、平鲁籍在平上学的小学、初中在校生全部持卡上学,免缴基本杂费、书本费,寄宿生还将享受生活费补助。这是我省第一个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上学的县区。

  2004年太原免费为4.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特困生提供教科书,并免除9700名特困生学杂费。

  ……

  当一条条消息在眼前滚动时,记者看到的,是一条希望之路。本报记者 周红 程洁 晋帅妮 梁成虎 任志霞实习生郭儒(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网络编辑:金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