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进乡间看三农·回访篇⑩莱山:两位农民的"增收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7:40 水母网

  水母网2月22日讯

  【新闻回放】

  去年三月,记者到莱山区东庄村采访时,村民王其禄、姜永良曾经大侃“市场经”。如今,一年过去了,两位农民的“增收账”也新鲜出炉,只是境遇大为不同:一人种蜜桃,收
入微薄;一人种大棚,挣了四万多元!同样围绕土地做文章,俩农民境遇缘何各不同?昨天,记者踏着一路的积雪,来到东庄探个究竟。

  正在东庄村委办事的王其禄,见到记者后像老朋友一样笑着打起了招呼。可当记者问起去年的收成时,他立刻敛起了挂在脸上的笑容。

  “去年莱山蜜桃市场行情差,卖得贱,没啥赚头。”顿了顿,王其禄叹道:“现在的市场啊,真是难以琢磨。”

  前年,莱山蜜桃价贱不好卖,村里有人劝王其禄将那100来棵蜜桃树砍掉换种别的。可是,王其禄认为莱山蜜桃是远近闻名的好品种,不会年年都不好卖,便没舍得把那些蜜桃树砍掉。岂料,去年的市场行情还不如前年。

  王其禄告诉记者,去年他种的传统莱山蜜桃亩产量虽说达到7000斤,价格却让人大跌眼镜。当年8月底9月初桃子上市时,每斤桃子的收购价0.8元,后来又跌到每斤0.6元。最后一算,1亩2分地产的蜜桃才卖3000多块钱。倒是他前些年咬牙换栽的大樱桃树为他争了一口气,去年上市后一斤卖到七八块,30多棵树就收入5000元。“真是没想到!”王其禄叹道:“早知是如此行情,俺当初就听乡亲们的劝了。”

  其实,没想到的何止王其禄。同在村委办公室办事的村民于道树插话说:“以前东庄有人更新蜜桃品种,有人改栽大樱桃树,可俺不信这个‘邪’,坚持种传统蜜桃,结果落得个跟老王同样的结果。听俺新上任的石祖谦支书说,包括老王跟俺家在内,目前东庄种植的传统莱山蜜桃面积还有400多亩,按去年的市场行情推算,传统蜜桃贱卖的影响着实不小。看来,要想挣钱,不能老是埋头种树,还得认真研究研究市场,念好果品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再固守以前的‘老黄历’,要不得喽!”

  “的确不行了。”王其禄接过话头感叹道:“市场在变,果农的脑子也要跟着变才行啊!”

  【记者点评】莱山蜜桃是东庄人引以为自豪的水果品牌,辉煌时期曾远销国内外,产品供不应求。然而,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加上上海、广东、浙江等南方地区收购量又锐减,目前莱山蜜桃已呈供大于求的局面。要紧的是,莱山蜜桃品种本身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要求以及来自其他新品种的挑战。此时,如果农不适应市场需求,加速传统莱山蜜桃的培育和品质升级,或调整种植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就会继续为“固守”付出代价。

  告别王其禄,我们来到大棚种植“老把式”姜永良家,他脸上挂着的是一抹灿烂的笑容。

  记得去年采访姜永良时,他“经营”着两个草莓大棚;如今再次造访,姜永良的大棚已经发展到4个,不仅种草莓,育蘑菇,今年上半年还要准备新栽黄瓜。

  大棚数量由2个到4个,种植品种由1个到3个,这让记者心里犯起了嘀咕:老姜草莓种得好好的,为啥要“得陇望蜀”种蔬菜?

  也许是瞧出了记者心中的疑问,姜永良停下手中的活,摞过来一句话:“俺管这叫多元化!”他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对市场的琢磨,他悟出了这么一个理:品种多一些,市场风险就相对要少一点。

  姜永良笑盈盈地向记者解释说:“五六年前,草莓市场价格高,利润大;如今种植草莓的多了,价格也跟着降,如果再吊在一棵树上,风险大着呐!所以,俺决定种个把蔬菜品种。去年,俺到市场调查,发现蘑菇的市场需求大,种植技术要求也不高,就试着种了一茬。去年9月,俺这个大棚鲜菇一上市就卖了个好价钱,目前,大棚每天仍可采100多斤蘑菇,一直可卖到5月份,总产量可达1.3万斤。若按每斤1.1元的批发价卖,毛收入至少1.4万元。这不,你们来时,俺刚卖了100多斤鲜菇,转眼间就赚了百十块!”

  “这市场,真是真是越琢磨越有魅力。”姜永良感叹道:“俺给你说,如今只要肯琢磨,围绕市场搞种植,就一定能找到赚钱的机会。春节前,俺还考察过,眼下市场上的黄瓜销售也看好,我和妻子就合计了,今年一定要拿出两个大棚种黄瓜!”

  走出蘑菇大棚,姜永良两口子将记者领进了原来的草莓大棚。此时,棚内的草莓正红艳欲滴。“这一回,你看到的品种已换成市场行情看好的以色列品种了。”姜永良“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新品种果大,味甜,比传统的品种好卖得多了。”正说着,他妻子递过来几个刚刚采摘下来的草莓。接过来一尝,果香甜无比,其味直沁心脾。愿姜永良的大棚果蔬如那红红的草莓一般,越做越红火!

  【记者点评】:因为固守,王其禄交了一笔小小的“学费”;因为求变,姜永良大获丰收。不同际遇的背后,反映了东庄农民个体在市场意识上的差别,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然而,结构调整是一篇大文章。念好这篇文章必须琢磨市场,研究市场。只有围绕市场搞好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希望才会更大;反之则将遭遇增收瓶颈,甚至付出相应的代价。本报记者郑勇军通讯员郑魁松责任编辑:邱雁(来源:水母网--烟台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