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42米地下 213名矿工永远告别世界 阜新悲情2-1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18:16 法制早报

  编者按阜新矿难,截至本报记者发稿时,已查实有213人不幸遇难。

  这起特大矿难震动了中国高层。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黄菊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地方和有关部门立即采取 一切措施,全力抢救井下被困人员,千方百计救治受伤人员,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并严防事故再次发生。

  当地的安抚遗属工作细致入微。阜新市政府要求,安抚遇难者家属工作必须确保入户率达到百分之百。要求入户的工 作人员,带着感情,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遇难矿工家属。

  每一起灾难当有其具体原因情节,但大矿大难如此频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大学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安全生产 理论专家组成员罗云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有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但具体落实的情况不尽如人意。矿难的原因分 析起来很复杂,但归结到关键的一点,是法律法规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本报记者韦文洁发自辽宁阜新

  天,实在太冷了。如果不是大街上有交警站在那里指挥交通,偶尔有贴着矿难抢险标记的车辆呼啸而过,海州立井附 近停放着标注“矿山抢险”及军警牌照的上百部汽车,以及三五个警察的身影和随风传来的一两声哭泣,你不会想到,这里刚 刚发生过建国以来最大的矿难。

  2月14日15时03分,辽宁省阜新市阜新矿务局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特大瓦斯爆炸,213名矿工无声地告 别了这个世界。

  他们走得如此的匆忙。在新年才刚刚开始的第6天,213个鲜活的生命,在242米的地下瞬间一去不返。

  雪花在静静地飘落,就像人们无声流淌的泪水。白雪终于掩盖了矿山,矿难似乎远离了这个世界,但却无法掩盖住数 百个家庭失去亲人的凄伤悲痛、绝望哀嚎……

  恩爱永逝的两个家庭

  虽然并不知道2月14日是情人节,就像数年如一日一样,凤兰和凤芹从下午就开始给丈夫精心制做一顿丰盛好吃的 晚餐。

  46岁的裴凤芹和49岁的张凤兰的丈夫都是海州立井的矿工。凤芹家所在的高德街道东风社区距凤兰居住的孙家湾 街道长胜社区有四五公里,两人并不认识,但两家都有个特别惹人羡慕的事:在各自三四千人的社区里,都是人人皆知的恩爱 夫妻。

  14日早上5点多,凤芹起床给丈夫孟庆文做好早饭,待他六点多吃完送他出门时还不忘叮嘱他:“路上雪滑,骑车 慢点。”庆文骑上自行车时,又回过头来对她说:“晚上给我做点白菜炖豆腐,多搁点肉。”

  下午四点的时候,凤芹正在家里做白菜炖豆腐,突然来到的一个电话,彻底打碎了她曾经温馨的生活。电话的内容是 ,“海州立井出大事了,孟庆文可能出不来了。”

  当凤芹风一般地赶到海州立井,一切得到证实后,给姐姐打去一个电话“家里的顶柱没了,这日子咋过?”后便抽搐 过去,四肢冻硬,人事不醒。

  当记者19日晚见到她时,凤芹不仅仍靠打点滴维持生命,精神似乎也有些问题。睡觉的时候,一醒来就哭,就抽搐 ,手握成拳头,闭着眼睛,牙齿咬得咯咯响,得赶紧掐她的人中,掰虎口。见有人来了,她便反复说一句同样的话:“那天雪 要下早一点多好,车就骑不了,就不让他上班去!”

  在凤芹枕头边放着一本影集,里面基本上都是他们夫妻和儿子的照片,凤芹睡觉时都要把它攥在手里。在影集彩色的 封面上有这样一行字:“回忆曾经拥有的日子,我独自弹着一把古老的吉它,咀嚼往事——”

  当记者离开她家卧室加厨房不到10平米、住了30多年的小门房时,额头在低矮的门框上重重地碰撞了一下,半个 小时后赶到张凤兰家时还隐隐做痛。

  此时的张凤兰却连痛也不知道了。

  张凤兰的丈夫李国成今年48岁,是通风消尘班的班长。他18岁下井,干了30年的矿工,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四五 百元。为了让她放心,国成一直哄她:“我这个工种最安全,不用下井,不会有事,你不用念叨。”这次国成遇难的消息家里 一直瞒着她,是别人无意中说漏了嘴被她听到,当一切得到证实后精神彻底崩溃了,当场嚎啕大哭:“国成啊,你让我领着这 么小的孩子,叫我俩怎么生活?”半小时后,人开始抽搐,长时间昏迷不醒。醒来后就反着说:“老天爷,你为啥不睁睁眼, 成全成全我们全家?”

  据国成的弟弟国柱说,五天过去了,嫂子就吃了几勺子米汤,喝了点苹果汁,整晚整晚睡不着。急得孩子55岁的姑 姑跪在她面前劝她:“凤兰呐,你惦记我兄弟,看着这么小的儿子,你就吃点吧。如果两个大人都死了,孩子不就成了孤儿吗 ?”

  然而这一切,她似乎都没有听到。

  晚上11点多,当记者轻轻推开她的家门时,张凤兰很紧张地从床上挣扎着坐起来,嘴里念叨着:“敲门呢敲门呢, 你们赶紧去给我开门,我给他做饭去。”随后便无力地躺在两个女人的怀中,睁开茫然无神的眼睛,又始自言自语:

  “你为什么不回来吃饭,不给我打电话?”

  “电话也不打,买手机做什么用呢?也不开机。”

  “你不回来,我不吃饭。也不告诉我们娘俩,几点回来。”

  “唉,这是咋整呢!走的时候还说‘拜拜’,咋还不回来呢?”

  …………

  李国柱说,嫂子家里一直很穷。第一个儿子长到十五六岁病死了,家里至今仍欠亲属的钱,都不忍心要。今年过年的 时候,家里割了几斤肉,嫂子就切成方方正正的肉块,一块一两,用盐腌好,一天吃一块。而吃这一块肉的时候,一定是在晚 上,哥哥从煤矿下班回家了……国柱正说这些事的时候,凤兰又在开始说昏话了:“李保(儿子李一的小名)呀,赶紧写作业 吧,瞧你爸爸也不容易呀!”“国成,肉都搁锅里了,还有饺子呢,趁热吃吧,都吃了。”

  听到这些话,李国柱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已经失去了亲哥哥,再不能失去嫂子和侄儿。”

  自救器成了一种摆设

  悲伤的,不仅仅是这些死难者的亲属,还有活着的矿工。对自己工作的环境和未来,他们不无担忧:谁能保证,这些 死难者的今天,会不会就是自己的明天?

  18日上午,矿工解平、庆军、向青一家4口和退休矿工关武都挤在高德街道35岁的矿工乔齐家的小房子里,争论 着这次矿难的起因。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有一点相同的是,大家一致认为“管理不善是造成这次矿难的第一大因素”。

  解平说,按相关规定,下井不仅要严防烟火,也必须配带自救器。体重1.5公斤左右的自救器有效期为1年,能提 供半个多小时的呼吸。倘若如此,从井下逃生的就不只28人,而是一半多人。

  “在海州立井,自救器完全成了摆设和糊弄上级领导的工具。”解平说,“只有当领导来视察了,开展什么安全检杳 的时候,下井要带上自救器,平时只要带着劳动工具就行了。”

  庆军回忆,10年前他在五龙矿工作的时候,那里管理得严,天天下井都要戴自救器,不戴就罚。而自到这里来工作 后,也就戴了两次。有时我们通风队去领,竟说没有那么多,要留给采煤队。

  “不仅自救器成了一种摆设,有时候非常重要的部门人员也是如此。”有9年采煤工龄的乔齐举例说,“按规定,安 检员、通风员要与矿工同上同下,交接班还要晚点。但现在,他们9点下去,10点就上井了,不过在下面晃一晃而矣。实际 上他们也成了一种摆设,像聋子的耳朵,中看不中用。”

  在16日刚到海州立井的当天上午,首先进入记者视野的就是矿井大门两侧的“遵章守纪,善待生命”和“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的大幅标语。

  这样的标语和宣传在矿区随处可见,时刻让人感到煤矿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矿难毫不 犹豫地张开了血盆大口,降临海州立井。

  超量生产导致矿难?

  对于矿难发生的原因,目前在阜新坊间说法不一,众说纷纭。

  就在本报记者到达阜新的第二天,国务院阜新矿业(集团)公司孙家湾煤矿“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领导 小组正式在辽宁阜新成立,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王显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 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由煤矿安全、监察、工会等相关部门组成。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在去年11月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第三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王继仁任评价组长的课题组出具的海州立 井《安全评价报告》中,在矿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章中头条就是“海州立井通风距离较长,又为高瓦斯矿井,通风和瓦斯管理 是海州立井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做出了分析:“2003年该井发生两起事故死亡两人,2004年发生一起事故死 亡一人。该矿尽管无重特大事故,但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因瓦斯积聚造成的重大事故发生”。

  对此问题,该报告也认为,“造成去年、前年小事故不断的原因是管理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一些矿工安全意识不强 。”该报告最后对海州立井做出如下结论:“不能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与控制,其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现在看来,报告所言绝非耸人听闻,“2.14”矿难已过之又甚。

  但在阜新,很多人认为“超量生产是导致矿难”的重要原因。

  据辽宁省煤炭工业局2003年的批复,海州立井的生产能力核定为90万吨。但是,2003年,海州立井的原煤 产量是132万多吨,2004年11月末生产原煤152万多吨。该矿的生产能力不仅远远超出核定能力,已经超过设计能 力。而在该报告《矿井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一章中第二条明确指出:“矿井的通风能力和提升能力是制约矿井生产能力的主 要瓶颈”。

  “去年,我们在报告中指出了这个问题时,海州立井方面说,他们已经对制约生产能力的因素进行了改进,根据他们 自己掌握的评价体系,已经达到150万吨的生产条件。仅仅是没有报批而已。”王继仁告诉记者。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未 经过核定,是不许擅自提高产量的。”阜新艾有矿总工程师安连臣认为,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去年的煤价大涨,煤矿好不容 易遇到这样的形势,如果条件允许,能不加快生产吗?”退休矿工关武对此的看法是:“过去是计划性开采,煤再多也不乱采 。现在是掠夺式开采,急功近利。只看结果,不看后果。只要那里出煤、钱多,就一呼隆都上。没出事啥都不问,整出煤来就 是好汉。结果一旦失误,自然酿成大祸。”

  (文中矿工均为化名)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