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绿色港湾是艾滋病人的家 绝非什么隔离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1:48 都市快报

  山西临汾郊区,一个为艾滋病人开辟的生产自救区自去年7月开始运作,名为“绿色港湾”。2月15日,经新华社报道(详见都市快报16日第17版)后,引起广泛争议。有评论说,要谨防艾滋病治疗区变成隔离区。

  艾滋病患者们在这里怎样生活,又如何生产自救?是院方所希望的“田园式”生活,还是人们所担心的“隔离式”生活?2月19日,记者走进“绿色港湾”,亲身感受这里的艾滋
病患者及其家属们的生活。

  目击一

  6岁艾滋孤儿小成成:

  病情一天天好起来

  还能背唐诗学写字

  临汾往东,约10公里的小山坡下,“绿色港湾”四个大字极其醒目。

  护士曹东平从一辆车上下来,到医务室换上工作服,穿过两边布满塑料花和红丝带的病区走廊,来到3号病房,她的胸前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别着一枚红丝带徽章。

  6岁的小成成躺在床上,和他同住一屋的是小成成的爷爷吴大爷。曹东平照例给小成成量完体温和血压,“36.5摄氏度,不发烧了,体温正常,血压正常。”吴大爷听了,眼睛一亮。“真的?”在又一次得到确认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吴大爷来自晋南的一个山村。1993年,其儿媳在县医院输了一次血。2000年,儿媳不停地咳嗽、发烧、拉肚子,2001年去世,留下8岁的孙女和3岁的孙子。

  不幸接踵而至。2002年,孙女离世,不久,孙子成成被确认患了艾滋病。于是,爷爷带着小成成来到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后来,又搬到新建好的“绿色港湾”,小成成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起来。

  “阿姨,我想去院子里摘花玩。”量完体温,小成成对护士曹东平小声说道。

  “去吧,让你的‘护士妈妈’带你去玩。”被小成成称为“护士妈妈”的是护士长郭海燕。

  小成成和这里的医护人员相处得很好,护士段安芳把自己孩子的衣服、玩具拿来送给小成成,性格开朗的周亚琴护士还耐心地教小成成背唐诗,学写字。

  目击二

  49岁丁师傅:

  一边打工一边照料妻子

  从绝望走向希望

  49岁的丁师傅正在忙碌。他一会儿去看看锅炉烧得如何,一会儿打扫一下卫生,一会儿拿着工具逐个检查“绿色港湾”房间的门窗。

  1500平方米的建筑,丁师傅一人负责供暖和卫生。

  这只是他的副业。在“绿色港湾”,他的专职工作是照料患有艾滋病的妻子。

  1997年5月,丁师傅的妻子在做一次手术时,输血感染艾滋病。6年后开始发病,一家人四处求医,耗尽了所有钱财。去年,丁的妻子进了临汾市传染病医院。

  当时传染病医院还没有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住院一周,他们就花费1000余元,只好出院。

  “没钱了,也赶上收小麦。”丁师傅抬头望望沉睡的妻子,嘴角开始抽动。而妻子因病致盲,现在已看不见他了。

  “我当时都绝望了。”丁师傅抹了抹眼角的泪。

  2004年5月12日,传染病医院院长郭小平打电话给丁师傅,说传染病医院现在免费治疗,希望他们能尽快到医院就治。

  “我永远记得这一天。”丁师傅说,当时,他就挑上一些小麦,带了500元钱,带着妻子赶到了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并随后到了“绿色港湾”。

  起初,院长郭小平安排他洗病房的床单被套,一个月100元。天气变冷后,他又得到了烧锅炉、打扫卫生的活,每月600元。到现在,他已经领取了3个月工资。

  春节期间,丁师傅一家三口在山西省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的病房度过。2月17日,正月初九这天,院方又派车将他们送回“绿色港湾”。

  释疑

  绿色港湾不是隔离区

  患者众口一词

  绿色港湾是温馨家园

  “‘绿色港湾’是我们的温馨家园,医护人员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已经出院的新绛县患者老艾这样评价。一名回家过年的新绛县的患者小王也用“空气好、环境安静、心情舒畅”来形容“绿色港湾”。

  “我们的‘绿色港湾’至今已接收了艾滋病患者50多人次,许多人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临汾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郭小平印证着患者的话。

  网友担心

  绿色港湾成为社会孤岛

  临汾市传染病医院防治艾滋病办公室主任乔吉平对记者说,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这里会跟“隔离”两个字有关。这两个从网上冒出的字眼,让他和“绿色港湾”的医护人员感到不解:明明是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温馨服务,为何会让人误解?

  新华社对“绿色港湾”进行报道后,一些网民发表评论,认为这是对艾滋病人变相隔离,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区域内,就相当于给他们贴上了艾滋病的标签,外人就更不愿意走近他们,他们就会感到被社会抛弃在“孤岛”。

  防止艾滋病人

  感染到其他传染病

  按照郭小平的说法,设立“绿色港湾”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收治的艾滋病人感染到其他传染病,因为艾滋病人在发病期间基本没有免疫力。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的占地面积较小,肺结核、肝炎患者等都有较强的传染性,艾滋病患者在没有免疫力时,极易被感染,而感染上其他病菌,对艾滋病患者是致命的。

  绿色港湾前身是非典隔离区

  据介绍,山西省80%的艾滋病感染者分布在晋南。而此前没有一家配套的专科医院,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困难。“2004年7月,我们医院自筹150万元,在临汾市尧都区东里村租地90亩,建造了艾滋病病区,取名‘绿色港湾’。”郭小平介绍,“以前这个病区曾是非典时期的一个隔离区,非典过后闲置不用,就利用此地建立了艾滋病患者收治区。”

  “绿色寓意着生命,港湾就是家。”郭小平如是解释,“我们想让患者找到家的感觉。患者来到这里,要让他们有生存的希望和活着的勇气”。

  白菜玉米丰收后

  免费提供给患者

  郭小平说,在病区之外的土地上,院方还搭建了10个温室大棚,由病人家属种植经济作物。郭小平说,除了蔬菜之外,院方去年还组织患者家属在荒地上种植了牡丹、芍药、月季等经济花卉,并给他们一些生活补助。他们还准备教患者家属种植药材,让他们学到一门技能。

  去年秋天,地里的白菜和玉米收获后,一部分作为福利分给了医院职工,一部分免费提供给患者及其家属。

  除去吃饭

  啥费也不用我们患者掏

  郭小平说,他们建立“绿色港湾”病区,是希望探索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模式,为患者建造一个“田园式”的病区。

  “除去吃饭,啥费也不用我们患者掏。”已经出院的患者小刘这样说。

  担忧

  绿色港湾能走多远

  资金缺乏病区设施难以完善

  “我们是想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让艾滋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能在精神与物质上都能轻松一些。”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刁士琦介绍,“救助病人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有生存的信心,精神上是最主要的,生产自救就是让他们在精神上获得鼓励。”

  但是,由于经费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对于这种模式能否坚持下去,社会各界对此予以肯定的同时,也表示着担心。到目前为止,“绿色港湾”实际接收到社会捐助3000余元,都为病人买了食品、生活用品。

  另外,由于资金缺乏,“绿色港湾”部分基础设施难以完善,如通信设施等。

  遭遇村民排斥:我不给他们理发!

  同时,记者了解到的另一个事实是,当地的村民对“绿色港湾”很排斥。东里村和附近的一些村民都不跟这里的艾滋病人接触。“我不给他们理发。”东里村一名开理发店的杨女士说。曾有“绿色港湾”的病人到这里理发,被她拒之门外。她说,就算她自己心里不害怕,别人也许会说闲话的。

  尽管舆论不断呼吁世人要关爱艾滋病人,但公众的歧视是客观存在的,病人的自卑心理也是现实存在的。

  郭小平认为,防治艾滋病是个社会问题,医院更应该把其当作公益事业去做。尽管很多人对“绿色港湾”能否走远提出质疑,但郭小平却信心十足。

  (中国青年报、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