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京都议定书生效 我国电力企业可能遭环保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11:51 公益时报

  “《京都议定书》生效,电力企业受到的压力必然首当其冲。目前我国电力仍然以火电为主,火电厂脱硫设施落后,而且基本没有脱碳设施,气体排放比较严重。估计国家很快将制定出新的限制排放量的标准,火电厂的数目也将受到进一步限制。”2月17日,一家电力企业高层管理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人士则表示,《京都议定书》要求减限排温室气体问题的实质,涉及能源消费总量和效率问题。长期看,电力企业多数都是火电厂,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一旦数年后中国承担减排义务,电厂只能再上环保。所以,未来几年电厂再遭遇几次环保风暴,也不会是意外。

  “我们不会坐以待毙”

  “从长远看,虽然面临挑战,但我们绝不会坐以待毙。近几年的机遇,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另外,国家正在出台相应环保措施指导电力工业的发展,我们有很多机会占据主动。”在采访另一家电力企业时,相关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出: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主要能源行业,在我国资源节约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资源节约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性任务。电力企业应按照“加强电网建设,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适当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新能源发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合理规划,促进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另外,要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根本手段。

  欧罗福(EUROFO)国际集团远东总裁钟锦文说,被称为“清除污源,变废为宝,中国首创,环保发电”的清除炼焦废煤气的计划与行动,即将开始。欧罗福准备在这个项目的技术、管理、资金上做全方位的投入,真正解决中国废煤气排放污源的大问题。

  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2005年推进能源节约的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措施。抓紧组织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完善主要耗能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定并发布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支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节能、节水技术。

  应对《京都议定书》的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有所准备。

  四个机遇 等待挖掘

  2月中旬,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指出,清洁发展机制(CDM)既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限排温室气体的承诺,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机制;《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为这一合作机制提供了法律基础。在环境保护方面,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给了企业四个潜在的国际合作领域。

  首先是,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领域。随着中国环境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许多工业企业实施了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企业间建立了资源共生链条。在这些实践模式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也成为企业循环利用的重要资源,避免了排放,产生了可观的减少一般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

  其次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领域。中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在1.4亿吨左右,并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九五”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垃圾处理处置的管理力度,“十五”环保计划要求,新增城市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5万吨。从现有的处理处置方式看,主要是卫生填埋。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垃圾综合利用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无论是卫生填埋还是综合利用,对其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温室气体的利用是开展CDM合作中一个有价值的领域。

  另外则是HFC-23回收领域。中国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中实施范围、力度和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履行义务,在化工、清洗、泡沫、气雾剂、制冷、汽车空调、烟草等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温室气体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淘汰活动,具有开展CDM合作的巨大市场和良好支撑条件。

  生态建设领域不能忽视。中国是世界上生态建设范围和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并将会长期坚持下去。本报记者 张巧丽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