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綦江县山区山体下沉危及上万村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08:26 重庆商报

  核心提示

  地形坡度陡、平均海拔1000余米的綦江县,一直是山体滑坡、危岩垮塌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带。日前全县新近勘测出危岩、滑坡及泥石流地段共251处。从2002年到现在,3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今年春季汛期即将到来,地质灾害直接威胁该县上万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1平方公里内7处山体下沉

  眼见春季汛期来临,綦江县新盛镇正新村村民任光全担心不已。他家住在半山腰上,房屋下那块地总在往下陷。任光全是当地义务地质监测员,在这里生活了近30个年头,每天的工作就是查看山体的“动静”。

  昨日,正新村张书记翻越阳台社半个山头,查看了8户村民的住房,所有村民家的墙壁上都有由于地表下沉拉出的裂缝。一郭姓人家的山墙上留下了近30厘米的裂缝,房屋用几根木棒支撑。张书记指着一户村民的房屋街檐说,在半年的时间中这里下沉了近10厘米,约有200亩地面整体下陷。

  该县环境监测站谢站长说,仅阳台社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7处危岩、两处滑坡。全县居住在危险地质区的村民有上万人。

  全县有251个地质灾害区

  据谢站长介绍,由于綦江地处重庆南部,地形坡度陡,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左右,山地最大相对高度差近1600米,以深切割岩溶槽谷中低山为主,山体地层多为沉积岩褶皱、易断裂,且雨水较为充足,致使危岩、滑坡较多。最大的危岩有600余万立方米,最小的也有1万余立方米,谢站长说,即使是最小的危岩出现险情,也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新盛镇安监办袁主任说,整个镇有危岩和滑坡地段15处,镇里哪有险情,他和村里的干部就往哪里去,当地的村民都称他们是“地质110”。这种自然地质灾害成了县里最为头痛的安全隐患,谢站长拿出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危岩、滑坡事故发生6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8400万元;2003年36起;2004年50余起,所幸均无人员伤亡。他说,许多山体地层不断被风化,有些险情尚未被发现,前年发现的危岩、滑坡地段只有230多处,可去年经过重新勘测发现全县存在险情的灾害点共有251处,目前,所有的灾害点都由280多名监测人员义务监测。

  村民预备帐篷救生

  据谢站长说,有几个地方的险情一触即发,每天都要进行3次观测。位于正新村宝珠村胡豆膀半山腰上的十余户,时刻处于警戒状态。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曾陆续发生险情。去年,政府从卫生局借来10多个方便帐篷,放在村民家中备用。一旦有紧急灾情,村民就立即撤离住进帐篷。据了解,这个地段的山体多为镶嵌在沙土里的巨石,经过山雨冲刷后,山石下的沙土就会变软风化,滑坡、泥石流等随时可能发生。

  山体植被破坏严重

  谢站长分析,除地形及地层多为沉积岩褶皱,断裂场外,整个山体只有不足半米高的浅草,基本上找不到成片的树林,多数植被破坏是滑坡重要原因。由于不合理的边坡开挖,地质环境不断恶化,新险区和老灾害区复活加剧,治理资金的短缺使治理工作薄弱,安全隐患突出。

  目前,各个山坡都开始逐渐退耕还林,种上了树,以期尽快将植被造起来。现在他们已建立县、镇、村三级预案制度、防灾责任制度、汛期巡查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从横到边、从纵到底的群测群防体系,对危险性、危害性大的地灾点采用防治结合,不宜治的则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50万地灾款杯水车薪

  綦江县政府办霍秘书说,部分地区的确有明显下沉现象,由于险区多,只能以预防为主。成立了由县长亲自带队的“防治小组”,将其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定期到险情区做现场部署。政府与各乡镇、村社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并制定防灾预案。

  霍称,县政府财政资金极为困难,从2002年起,政府就拿出50万元作为“地质灾害救助”专款。可是该县大小险区全部治理完成需要上亿元资金,目前,政府只能在各个灾区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市国土局地质环境监测处一工作人员称,他们并没有接到綦江县关于上述地点沉降的反映,但会作调查。(本组稿件由记者 汪君 实习生 周路 文/图)来源:重庆商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