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省文明办负责人就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答记者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10:22 河北日报

  营造城市森林 建设生态河北- 省文明办负责人就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第六次春季战役答记者问

  本报讯(记者苏励)省文明委最近发出通知,就我省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的第六次春季战役作出部署。记者就这一活动的有关问题于近日采访了省文明办负责人。

  记者:开展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有何意义?

  省文明办负责人: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是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城市造林、创建文明生态城市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河北、建设生态河北的一个有效途径。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开展5年来,动员群众3580多万人次,义务种植公益林53万余亩,在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的绿色生活环境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讲,营造城市森林至少有七大好处:一是能为城市多释氧气;二是能为城市降温增湿;三是能为城市降粉除尘;四是能为城市降低噪声;五是能为城市消除有毒气体;六是能为城市消杀病菌;七是能为城市绿化降低成本。

  记者:目前,我省仍然有一些城市注重种植花草而忽视植树造林,甚至有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砍树毁林。您认为原因何在,应怎样加以扭转?

  省文明办负责人:一些城市的政府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存在着三种错误倾向:一是重视视觉效果而轻视生态效益;二是重视形象建设而轻视群众需要;三是重视眼前政绩而轻视长远发展。大量种花、种草,加上宽阔的草坛,看上去很漂亮,但解决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思想上、观念上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作为一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其首要目的就是要促进政府有关部门树立以“森林”为主导的城市绿化理念,引导人们立足于生态效益、群众需要和城市长远发展,从北方城市实际出发,按照乔灌藤草花相结合、以高大乔木和乡土树种为主、植物多样、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的森林式、生态型模式来组织城市绿化。同时,通过开展这一公益活动,把广大群众渴望绿色的愿望变为播种绿色的行动,运用群众的力量改变城市缺树少林的状况,并引导人们在参与中提高热爱自然、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公共道德意识。

  记者:这次战役怎样进行?有哪些具体要求?

  省文明办负责人:这次战役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动,进行全民动员。

  第二,按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要求,完善城市森林自然生态系统规划。一是完善环城森林生态圈规划,包括城市周边的荒山、荒坡、荒滩、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与卫星城过渡带的森林公园、规模林区和环城林带。二是完善城市道路、河畔宽带林网规划,包括环城公路、入市公路两侧宽带林网,市区公路主干道隔离带林网,环城及市区河流、河畔林网。三是完善城中规模片林规划,包括在城市改造、城中村搬迁中腾出的空地规划规模片林,公园、游园和街边花园加大树林种植密度。四是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院和居民生活区植树规划,包括预留空地植树、院内路旁植树、草坪种植疏林等。

  第三,重点抓好城市道路、滨河林网建设,依托路网、河网营造城市市区森林网络。一是加大环城公路、入市公路两侧宽带林网造林力度。二是加大环城及市区滨河两侧造林力度,形成林水相映的生态景观。三是加大市内公路主干道造林力度:按照2+2模式造林,即在快车道与慢车道隔离带种植乔木(两行树);慢车道与人行道隔离带种植乔木(两行树)。已种植灌木的要加种乔木;已种植低短乔木树种的,要间种高大乔木树种,使道路达到绿树成荫。四是加大小街小巷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院和居民生活区的道路造林力度。

  第四,以种植公益林的方式组织群众广泛参与。首先,由建设、园林、林业等有关部门分别将在城市周边和市区规划、开辟出造林地块、地段,并提供苗木,组织技术指导,为群众参与城市造林创造条件。其次,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群众广泛参与,种植“公仆林”、“青年林”、“巾帼林”、“八一林”、“社区纪念林”、“家庭纪念林”等。其三,以各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名义,为认领、认种、认养公益林的单位立公德碑;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为认领、认种、认养“社区纪念林”、“家庭纪念林”的家庭、个人挂公德牌、造公德册,激励人们踊跃参与到城市造林中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