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面对灾难我们要沉着应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04:09 山西日报
  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会带来损失和痛苦,但历经磨难之后,我们也常会变得更加成熟、自信。2003年春夏之际那场肆虐神州的非典疫情,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与紧迫。从此,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日程表里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也从一个生僻词逐渐变成了流行语。
面对灾难我们要沉着应对(图)

  二月二十二日,黑龙江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哈尔滨举行演习。队员们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设备,全面演练了接警抢险和救人等关键救援环节,确保在发生突发灾害时,救援队能迅速投入战斗,尽快展开救援工作。

  新华社记者崔峰摄

  2005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时表示:“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专家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如果遇到自然灾难、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国政府将会及时启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应急机制,确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危机管理:补课迫在眉睫

  一场说不上大的雨雪,曾让一个大城市几近停摆;一场突然暴发的疫情,曾让我国面临空前的危机;而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凸显出我国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增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紧迫性。

  据专家介绍,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成为严重威胁,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此外,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不容忽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确保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是中国需要尽快补上的一课。

  完善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面对意想不到的各种突发性灾难,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专家建议,在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经确立的形势下,下一步一定要抓好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望启动紧急状态法的立法程序。这部法律草案,将是继传染病防治法修改之后,我国又一部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法律。

  专家提出,今后重视预案的队伍建设和演练工作。政府是主角,必须先行一步,承担预案实施的主体责任,从体制、机制、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教育等各种手段,常抓不懈。要加强应急机构、队伍和救援体系的建设,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抓紧建设专业队伍和统一接报、反应灵敏的信息平台,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检验并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对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也是构建完备应急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缺少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为此,专家建议利用多种方式,通过编印通俗读本、摄制影像资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考验。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完成,则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据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沈路涛 邹声文 张宗堂(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星秀)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