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10:05 新华网 | ||||||||
五、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落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现代教育和现代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很差,文盲人口占绝大多数,鼠疫、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在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发挥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经过50多年的努力,如今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分享着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 (一)经济快速增长 2003年,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0381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1994-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4年的8.5%上升到2003年的8.9%。199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GDP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63.5%,2003年升至66.3%。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4亿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加了2.3倍。 2003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1877.6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1.60%,比1993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为184.5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0.16%,比1993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新疆人均GDP为9700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106.58%;西藏人均GDP为6871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75.5%。 (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1895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加了1.31倍。新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2106.19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80.32%;西藏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1690.76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64.48%。 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9平方米。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各项存款余额达11750亿元人民币,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7353亿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加了3倍。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4亿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加了2.7倍,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37亿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加了3.2倍。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7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307万户。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有铁路营运里程1.51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了近3倍;公路通车里程54.78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了20倍。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国家组织3000多名专家学者,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五种少数民族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合计403册,达9000多万字,共计发行50多万册。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彝等少数民族文字已有编码字符集、字型、键盘的国家标准。蒙古、藏、维吾尔、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软件已实现Windows系统上的运行和激光照排。各类民族文字应用软件不断问世,民族文字识别和机器辅助翻译等也有了一批科研成果。 国家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对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近10年来,国家拨付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支持校勘出版藏文《大藏经》共计160部。国家投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国家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1989-1994年,国家投入5500万元人民币、黄金1000公斤,对著名的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期维修。2001年开始,国家又拨专款3.3亿元人民币,用于布达拉宫的二期维修等项目。 在国家的帮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努力下,截至2003年,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有4787种,印数5034万册;杂志205种,印数781万册;报刊88种,印数13130万份;民族自治地方建有艺术表演团体513个,图书馆566个,博物馆163个。2003年,在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民族语言的广播机构122个,用15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节目;有使用民族语言的电视机构111个,用11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节目;有广播电台73座、广播发射台523座,电视台94座、电视发射台830座,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25.49万座。 (五)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级各类学校 83726所,在校学生2943万人,比1952年增加了5倍,比1984年增加了29.7%,比1994年增加了10.6%;各类专任教师154.1万人,比1994年增加了16.0%。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朝鲜、满、蒙古、哈萨克等14个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 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卫生机构 15230个,比1952年增加了12倍;卫生机构共有床位38万张,比1952年增加近66倍;卫生技术人员46万人,比1952年增加近25倍;卫生防疫、专科防治机构934个;妇幼保健所、站371个。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农村有乡卫生院7234个、床位5.5万张。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人口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其中有13个少数民族高于全国71.40岁的平均水平,有7个少数民族高于汉族73.34岁的水平。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13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79亿美元,进口额57亿美元;有外商投资企业3263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333万人次,旅游收入563亿元人民币;国际旅游人数达到21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亿美元。 结束语 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尽管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已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历史基础和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分布较集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东部发达地区还不高,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比较落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政府将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和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律法规,不断充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