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柴素文:我是病人,不是罪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06:26 山西新闻网

  “绿色港湾”,山西临汾一个为艾滋病人提供免费治疗和生产自救的病区,春节期间被一些网民怀疑为“隔离区”,担心其会成为“社会孤岛”。2月18日,本报驻临汾站记者在第一时间对此事进行了核实和报道。随后,CCTV-新闻频道、CCTV-9、CCTV-2、上海卫视以及《郑州晚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云集“绿色港湾”,在对“绿色港湾”表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后,又众口一词地认定其为艾滋病人的“温馨家园”。2月22日,本报记者再次走进“绿色港湾”,与生活其间的艾滋病人进行了面
对面交流。

  人物介绍:柴素文,男,36岁,山西省闻喜县人。1997年至1998年期间因卖血感染艾滋病病毒,2004年8月确诊,2004年11月入住“绿色港湾”。

  我想捅破那层窗户纸

  柴素文是接受我采访的6位艾滋病人中,惟一允许我用他的真名进行报道和拍照的病人。和别的病人谎报年龄、隐瞒籍贯、躲避镜头相比,柴素文的坦然使作为记者的我多少有些意外。如果说,对艾滋病人的回避我有理解和尊重的话,那么,对柴素文的勇气,我更多的却是一种困惑。

  记者:首先,感谢你能够接受我的采访,并对你允许我用你的真名进行报道表示由衷的敬意!难道你不害怕病情公开以后,会像其他病人那样被排斥吗?

  柴素文(以下简称柴):不害怕。我是病人,又不是罪人。我得了病,又不是偷人和抢人,有什么好害怕的?

  记者:你周围人知道你得了艾滋病了吗?

  柴:知道。是我主动告诉他们的。

  记者:在大多数艾滋病人竭力隐瞒自己病情的情况下,你为什么要主动公开自己的病情呢?

  柴:首先,我觉得,如果我能够拿出勇气公开我的病情,我就能够早一天得到帮助和治疗;其次,我觉得,既然艾滋病病毒会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染,我就应该让他人有所提防;另外,我感觉到,艾滋病人和普通人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窗户纸,我想做那个捅破窗户纸的人。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捅破这层许多艾滋病人都需要、且竭力保护着的窗户纸呢?

  柴:如果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病,那么人们就会嫌弃你、歧视你。相反,如果大多数人都知道了这个病,了解了这个病,那么人们就不会再排斥你、抛弃你了。另外,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有同样遭遇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的孩子没有同桌

  尽管柴素文不害怕排斥和歧视,但他9岁的孩子还是像别的艾滋病患者的孩子一样,被学校里的孩子所排斥。面对孩子的遭遇,别的艾滋病人不是给孩子转学,就是让孩子辍学在家,而柴素文又是如何面对这一现实的呢?

  记者:现在,你捅破了这个窗户纸,周围的人歧视你吗?

  柴:不歧视。

  记者:晋南农村有一种习俗,就是婚丧嫁娶的时候,几乎全村子里的人都要过去帮忙,在一起吃住好几天。想知道,自从你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以后,大家婚丧嫁娶的时候还通知你吗?

  柴:通知。

  记者:你去不去。

  柴:去。

  记者:饭桌上,大家回避你吗?

  柴:有回避的,但毕竟是少数。

  记者:听说你有一个9岁男孩,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很健康,没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他在学校的生活正常吗?

  柴:不太正常。在学校,别的孩子都是两个人一张桌子,只有我的孩子一个人坐一张桌子。

  记者:你不认为这是一种歧视吗?

  柴:是歧视。

  记者:看到孩子因为你病情的公开而遭受到排斥,难受吗?

  柴:很难受,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孩子,让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记者:看到孩子的处境,你还觉得你的周围没有歧视吗?后悔不后悔自己公开了病情?

  柴:不后悔。无论如何,我觉得歧视毕竟是少数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大家对艾滋病认识的加深,这种歧视会彻底消除的。

  有我,家就是完整的

  这个能够以极大的勇气面对病情的男人,在记者的面前却一次又一次地泪流满面,这种情感上的脆弱和态度上的坚强,使作为记者的我产生了一种异样的同情和理解。

  记者:一个七尺男儿,却在讲述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你经常这样流泪吗?

  柴:不经常。

  记者:那今天为什么一直流泪?

  柴:想起家人和孩子的时候就想流泪。

  记者:听说你的妻子没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但在你住院的几个月里,她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她一如既往地接受你、喜欢你?

  柴:其实,妻子比以前更加关心我、体谅我。

  记者: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你依赖她多一些,还是她依赖你多一些?

  柴:她依赖我更多一些。

  记者:按说你是病人,你依赖她多一些才正常呀。

  柴:她好像害怕失去我似的,总想和我在一起。所以,每每想到有一天我不在了,就不能够照顾孩子、孝敬父母、陪伴妻子了,我就特别难受……你想,有我在的时候,这个家就是完整的:母亲有儿子,孩子有父亲,妻子有丈夫。可我不在了,就是家破人亡了啊……

  免费治疗给了我生的希望

  我们一直想探究艾滋病人心灵的挣扎和情感的孤独,然而,这种较高层次的关怀,却在无形里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因为求生的本能使病人首先关心的是治疗而不是歧视。

  记者:有人把艾滋病人的生活定义为一种最无望的生存,有过绝望吗?

  柴:刚确诊的时候有过绝望。

  记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绝望?

  柴:就是觉得看不起病。一想到花了钱看不好病,反而给家人留下一屁股债就感到前途无望。后来,听说国家有个“四免一关怀”政策,可以给艾滋病人免费治疗,再后来又听说临汾有个“绿色港湾”,“绿色港湾”不但给艾滋病人免费治疗,而且连床位费也免,就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

  记者:你周围人对你没有排斥,你觉得,这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接受,还是对艾滋病有了深刻了解后的一种接受?

  柴:是了解后的一种接受。

  记者:你村子里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艾滋病知识的?

  柴:除了电视和电影以外,大家还通过传看疾控中心发的光碟以及开会等形式了解艾滋病知识。

  记者:你是更愿意在“绿色港湾”进行医治呢,还是愿意在家里接受治疗?

  柴:当然是“绿色港湾”。

  记者:为什么?

  柴:1、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药感觉比较踏实。而在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吃药思想负担比较重。2、“绿色港湾”里的医护人员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不但和我们一起吃住,有时候还陪我们一起打扑克;3、在港湾里,病人和病人之间有一种交流和鼓励。看着一个又一个病人病情好转可以回家了,就更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了。

  记者:就你的经历来说,你觉得,家庭和社会哪个对艾滋病人影响更大一些?

  柴:社会的影响大一些,毕竟老婆是自己的,父母是亲生的,他们是不会嫌弃你的。

  记者:我觉得家庭的影响好像更大一些。如果我是艾滋病人,我觉得,只要我的老公不嫌弃我,其他的人嫌弃都没有用!

  柴:是的,在有歧视的情况下,家庭的抛弃相对于社会的抛弃可能会更直接、更残酷地伤害到病人。但人的生存需要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单有家人的关心和接受是远远不够的。本报记者刘剑

  记者手记

  在接受采访的6位艾滋病人中,柴素文自称是惟一不被周围人歧视的艾滋病人。51的比例,使我对柴素文“周围没有歧视”这一点将信将疑。为此,我特意采访了柴素文所在的东杜村村长柴明琪以及他的妻子李红兰。当没有歧视的情形得到证实以后,我的心里升起一种感慨:艾滋病人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脆弱和缺乏勇气,而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也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偏激和缺乏理智。

  诚然,柴素文的经历也许只是个个例,但从这个个例中,我却看到了希望和进步。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媒体。作为媒体,之所以一窝蜂地关注“绿色港湾”,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关爱,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暗示了社会对他们还没有一种真正的平等。如果有一天,面对艾滋病人,我们就像面对感冒患者一样司空见惯的话,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接受。

  相对于别的医疗机构来说,“绿色港湾”无疑是一个温馨的治疗场所,但它毕竟只是个医疗单位。如北京佑安医院教授、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莲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所有的病人都来自社会,最后也应该回归社会。她对记者说,也许我们的医疗手段是有限的,但我们的关爱应该是无限的。

  而事实也正如“绿色港湾”郭小平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的那样,每天他们的医生和护士只有10%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病情的治疗上,而其他9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病人心理的疏导和交流上。可见,可怕的并不光是病魔,还有精神上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主要是社会的歧视和不接受造成的。

  所以,对于艾滋病人,我们应该提倡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关注和热炒。在关注“绿色港湾”的同时,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一下艾滋病人本身。(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徐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