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个人集资建房 全国一呼百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13:14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与其忍受天价房市的“剐刀”、背负二三十年沉重的房贷负担,何不大家拿一笔承受得起的钱,合作建造比市价便宜四到五成的住房?如今,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一批年轻人基于“居有其屋”的共同诉求聚集到一起,组建公司、集合资金、物色土地,一步步推动公众集资建房,以圆“家”的梦想。为什么在社会分工如此细化的今天,“倒退”的“自产自销”消费方式竟一呼百应?

  个人集资建房一呼百应

  2月26日,上海人民广场附近的一家咖啡厅。朱剑、应荣军、郭宇新3个年轻人再次碰头,为注册“上海家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作最后的准备。他们是实践个人集资建房设想的“上海家圆”项目发起人。2004年11月底,做IT营销策划的朱剑在网上建了一个“个人集资建房”论坛;稍后,同是IT从业者的应荣军也在网上建立了类似的论坛。奔波数月买房未果的外贸采购员郭宇新偶然看到了他们的创意,“相见恨晚”。三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为了“家”的梦想走到了一起,设立“上海家圆网”,招募“为自己建房”的志同道合者。不久,400多人上网注册,表达参与集资建房的意向。“召集500名左右的真实参与者,共同筹集一笔资金,选择合适的地块,建造适合大家购买力的房子,价格会比市价便宜约40%,让参与者共同受益。”这就是“上海家圆”集资建房的简单梦想。如今,随着建筑、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专业人士的加入,建设规划组、融资财务组、法律政策组都有了固定的组员,“家圆”计划实施路径已明晰:第一步成立10人核心成员组,组建“上海家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步募集500名参与者,每人出资约15万元,成立房产公司,引入第三方监管,并向银行融资;第三步进入市场程序购地、建设。其实,2003年底,北京IT从业者于凌罡就在网上提出了个人集资建房的“蓝城计划”。其设想是:征集300名集资人,每人先交15万元,并以此从银行贷款22.5万元,用来买地、盖楼。北京扔下的“合作建房”石子,很快在全国泛起涟漪。“我爱南京自建/团购房俱乐部”已吸引200多人报名。在成都,律师王劲夫发出倡议,征集100人集资建设“大同花园”,并于近期向政府部门提交详细计划书。一时间,“合作建房”颇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味道。

  反抗“困境”逼出“自产自销”

  与开发商的专业化、规模化运作相比,个人集资给自己盖楼这种“手工作坊”式的自产自销,无论在拿地皮、融资还是在公司化运作的环节,莫不障碍重重,随时可能夭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自己给自己盖楼也是一种“倒退”。但为什么这种“倒退”竟在全国应者如云?唯一的解释便是眼下购房人深陷“囚徒困境”:要么忍受市场高房价的压榨,要么承担风险,尝试集资建房。眼下,“房价已彻底脱离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说。以上海为例,现在外环线以内的房价已涨到9000元/平方米,以三口之家所需80平方米一套保守计算,需支付72万元。而2004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万元,三口之家平均可支配收入约为5万元,这意味着想买这样一套住房,普通人家不吃不喝也要等上14年。“公众不会甘心被市场长期挤压。”上海房地产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指出,尽管合作建房前途未卜,但它以平和的方式向市场发出了强烈信号:整治房市的种种乱象刻不容缓,否则,人们迟早要将其抛弃。(据新华社电)(来源:合肥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