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稿:大跃进时期的“半拉子”工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19:47 温州新闻网
特稿:大跃进时期的“半拉子”工程(组图)
如今的泽雅水库取代了当时雷峰水库的功能,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特稿:大跃进时期的“半拉子”工程(组图)
泽雅水库周围风光旖旎。

  “跟现在不同的是,那时候建水库,是不用花钱雇工人的,受益地区的农民都会义务来劳动,大家不收半分工钱,就连睡觉的铺盖也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每天都有好几千人在工地上劳动呢。”王玉虎的这番话描述的是1958年我市建造雷峰水库时的情景。

  只可惜当时这个水库没有过经过充分的前期调查和论证就仓促上马,建了一年多时间后,只留下半截大坝伫立在那里,终究没能蓄上水,成了“半拉子”工程。

  王玉虎和沈茂金是温州的老水利工作者,他们在瓯海区水利局退休后现受聘于市西向排洪指挥部瓯海段,分别任总工程师和工程师,说起建雷峰水库,他们对当初那种盲目上马的工程记忆犹新。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他们。“可惜做了无用工!”老人叹息着,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

  领导拍板仓促上阵

  “这个‘雷峰’可不是那个‘雷锋’,不要以为农民为建水库而义务劳动是为了学雷锋。”因为该水库大坝选址在温州市西岸公社(今瓯海区泽雅镇)一个叫吴之坑的村子,该村有一岩石叫雷峰岩,水库就以“雷峰”命名。关于雷峰水库的话题,就是在轻松的调侃中开始的。

  现在一个工程上马之前都要经过严密的论证、立项、可行性设计报告等好几个程序,而建雷峰水库之前,则是由几个领导开会定下意向后,请上水利技术人员到现场勘查,用钻机稍微勘探现场的溪床覆盖情况及两边山体状况后,就拍板决定在雷峰岩附近建一个大水库,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也随之成立,并且调来了几位技术人员任现场指导。

  按照计划,雷峰水库建成后,是用于原温州市的农业灌溉,受益的有梧田公社、永强公社、三溪(瞿溪、郭溪和雄溪)公社等片区。当时建水库时提出“苦干加巧干,改变温州面貌”的口号,成了当时所有施工人员的精神支柱。那时候不像现在可以进行机械操作,也没有精密的仪器,而是靠工人用簸箕扁担进行肩挑手抬。

  这是一种靠劳动力堆积的建设,当时就发动受益片区的农民讲奉献、讲风格,每户人家的精壮劳动力都被抽调过来建设水库。“干活是没有工钱的,由人民公社派义务工。以公社为单位分成几个工区,各工区都有自己的领导带队。”

  建设工地人山人海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什么都要按计划来,如土建工程需要1万立方米的泥土,就平均分摊到各个公社,每个公社再分到大队、生产队,再根据生产队的水田面积进行分摊,一个生产队需要挑多少土方,生产队长就带着自己队里的壮年劳力来完成这么多量的土方。工程上需要的其他劳动力,也都按这种方式安排。

  挖基础工程的时候,每个工区划定了自己的“范围”,大家只挖自己范围内的,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挖了一段时间的泥土后,两个工区之间出现了高高的一堵墙,那部分土谁也不去动它,两边生产队都不承认这是自己“范围”内的,这时,管理现场的领导只好把双方工区的负责人叫到一起协商,再次划定更细致的范围,最后拆除余下的这堵墙。“工程还没达到预定目标时,连过年都要留在工地上干活。”王总工回忆说。

  建设到高潮的时候,雷峰水库工地上每天都有两三千人在劳动,因为工地面积不大,出现这么密集的劳动力,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那时候生活最艰苦,工具最原始,但有一种精神在感召,总会掀起一片建设热潮。”各农户家里会派出最精壮的劳动力,每次带上铺盖一来就干上半个月左右,住在工地的工棚里,吃大锅饭,完成指定的任务才能回去。前一批刚撤走,新一批又接上来,轮流上阵。

  地理位置离雷峰水库比较远、根本接不到水的灵昆岛,因为当时隶属于永强公社,岛上也派人来援建水库。

  为鼓动干劲,工地上的领导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工地上装上了广播,树立典型,表扬某人完成得最多,鼓励大家争相向他学习。在广播的宣传鼓动下,不少年轻人干得特别带劲,甚至连夜干,工地上的探照灯打得如同白昼,通过竞争形成的高潮,场面很感人,因为每个年轻人都想上一回广播。

  对农民个人来说,劳动之后,生产队会给他们记工分,为了劳动的量化,他们就推选出一个人,和其他生产队互换监督,站在工地上发竹签。竹签就是竹子削成的,在上面盖个印章,很简单,但绝对没有人去伪造,每个农民都老老实实挑了一担泥土后,换得一根竹签。每个工区推荐一个人发竹签,由于这份工作相对来比较轻松,分竹签的人拿的是平均工分。“每天发的竹签需要准备满满一箩。”可见当时每个生产队的工作量。对这样火热的劳动场面,当时的党报《浙南大众》也予以了报道。

  留下半条毫无用处的大坝

  看着这样的干劲,工地上的领导和农民都深信“人定胜天”。因此,他们对雷峰水库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么乐观。

  基础工程越挖越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而时间拖的一长,一些农民也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劳动,毕竟家里的庄稼还要打理,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体力奉献给水库。渐渐地,农民没有了以前的积极性。

  水库大坝的基础工程得挖到下面的岩石层才不会漏水,可根据开挖的情况看,因为坝址处在戍浦江的上游,由石子沙子组成的覆盖层很厚,有70米,得借用机械处理。当时用的工具仅有锄头、扁担和簸箕,眼看面积越挖越大,基础越来越深,可离完工却越来越远。工程仿佛是个无底洞,投入再多的人力,也像是水倒在沙地上,悄无声息地流走了。

  有些工区很着急,在还没做好水坝基础的情况下,在南面就开始用混泥土浇灌建土坝了。要知道,如果基础工程没做好,就像一个蓄水的瓶子底部是漏水的,建了坝,也不能把水蓄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水库。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如果放弃,前面的劳动都会白白搭进去,可继续干下去,何时才是尽头?特别是农民,已经有点吃不消了,他们开始有了怨气。

  就这样,雷峰水库的建设只好不了了之,农民撤走之后,留下了半条毫无用处的大坝。“其实放弃也是一件好事,没做好基础的水库一旦建起来,一有水位差就会出问题,放弃也是避免更大的损失。”沈工程师这样认为。瓯海县水利电力局水资源组1985年编写的《瓯海县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区划报告》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记录:由于受左的影响,办水电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是深刻的。“大跃进”时期的雷峰水库工程计划库容1.1亿立方米,最高坝高70米,要移民900户,淹田2600亩,当时不顾经济技术条件,超过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片面强调大干快上,结果中途被迫下马,造成很大的浪费。

  泽雅水库缓解用水情况

  雷峰水库的半条大坝在雷峰岩附近沉寂了30多年,作为温州市八届人大代表的王玉虎,于1993年领衔提出了“建泽雅水库”的议案,从各方面论证,建泽雅水库有其可行之处,但经费无从着落,当时省里的意思是建珊溪水库,对温州要建泽雅水库不给批复。市领导多次跑到省相关部门要求支持,后来,通过发行水务债券的方法筹集到建水库的资金,1996年,泽雅水库得以建设。

  建成后的泽雅水库库容5600万立方米,入雨面积102平方公里,建在在原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