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神奇武侠是否“神奇无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02:42 山西新闻网

  “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但见人似虎,马如龙,人既矫捷,马亦雄骏……”

  本学期,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部分章节首次出现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里。与《天龙八部》同时入选的还有另一名武侠小说作者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片断,两者合成一个“神奇武侠”单元。(本报3月3日焦点版)

  支持

  无需大惊小怪

  资深金庸武侠小说研究人士曾震寰先生这样向笔者解释武侠小说的存在意义:武侠小说是一种通俗大众娱乐文学,它的最大功效是使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享受暂时的精神娱乐放松,松弛紧张的大脑神经,体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寻的快感。“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金庸的小说”,这句传播已久的话语本身就说明武侠小说特别是金庸武侠在世界华人文学中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武侠小说作为我们民族文学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没有理由被排除在中国学生的语文视野之外。

  这次被选入教辅的金庸小说是《天龙八部》的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章节,曾先生认为是金庸全部武侠小说中写得最精彩的章节之一,整章笔势大开大合,作为单独章节也是高潮迭起,鲜明的人物形象立时跃然纸上,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虽然该章节涉及打打杀杀的场面,但却没有丝毫的血腥暴力,至于言情描写,在该章节显现得微乎其微,而且金庸武侠中的言情成分也多在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约束里面,偶有出格也为作者所鄙视的,所以家长对于言情、暴力之类大可不必担心,不必为此而大惊小怪!陬人(河南)

  被曲解的侠义精神

  有人把侠义精神等同于“以暴制暴”,从而得出了侠义精神有悖现代法治的结论。但笔者认为,这是曲解了侠义精神的结果。

  在中国,“侠义精神”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侠”从当初简单的为了“义”而行侠,逐步提升到为了“道”而仗义,这一转变和提升,昭示着“侠”的思想境界的提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种为了“道”而不惜牺牲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侠义精神”,为了正义无所畏惧的精神。

  “侠义精神”总是以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侠义行为”。古代的“侠”,由于历史环境的原因,他们的行为多以“劫富济贫”、“除暴安良”一类以暴制暴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标准,用今人的标准评判古人的行为是不客观的,应当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侠义行为”,古人与今人的“行为”标准虽不一样,但“精神”则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为了“道”,为了公平、正义,而以一定的形式努力实现当前社会所认可的“侠义”。追求“侠义精神”的回归应该这样来认识。廖德凯(四川)

  反对

  家长的担心免不了

  作为一名高二学生的家长,我的担心是免不了的。我不担心学了这篇课文后,“从而在学生心中增加无数暴力文化的‘因子’”,我也没有“武侠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我担心的是孩子们对素有“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产生阅读兴趣。

  以前孩子对武侠小说再了解可都是在课余时间了解的,但这一回却可以光明正大了,既然有了这样的课文,那么,学完课文后难道就不会想找来原著看一看吗?武侠小说的魅力就算是一般成人都难以抵挡吧?那么,学生要是真的看了后上瘾的可能性就相当的大吧?而如果要是真的看上瘾了,不说金庸之外还有多少武侠大家,就算是把金庸的那一套作品看完得需要多少时间?而已经读高二下学期了的学生,哪来那么多的时间看武侠?

  所以,我不担心这一篇课文会如何如何,我就担心认真学完这一篇课文后,勾起来他对武侠小说的浓厚兴趣。当年我自己看金庸小说的时候都没有多少控制力,总想一气读完,他要是产生了兴趣,让他读和不让他读,麻烦不都足够大吗?而这种担心绝对不是多余的,学完鲁迅的文章就想看《鲁迅全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学完金庸的小说就想看武侠的可能性却相当的大。刘宇(黑龙江)

  别让学生迷失“江湖”

  金庸小说这些年可谓是“笑傲江湖”,拥有无数的拜“金”派。现在,武侠小说从“市井江湖”推上“大雅之堂”,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能有多少真正体会到金大侠那种所谓的“侠之大者”的精义。

  我以为,这样的武侠小说,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其极大的娱乐性来吸引读者。在这些小说中,处处都是江湖厮打、哥们义气,显然,这些内容,与现行的法治精神相对立,特别是其中的帮派意识更是对青少年的身心有害无益。最令人担心的是,将这些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对学生原本浓厚的江湖兴趣起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不否认,当前,金庸小说正在逐步被官方和主流文学所承认,但其通俗性是缺乏文学的审美鉴赏力的,而冗长的情节也不具备文学范本的逻辑性。拜“金”拜到这个地步,真是中学教材出版的悲哀。

  中学语文教育,讲求的应该是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还是要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法治的、具有人性、人情的天地,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要警惕金庸小说入选高中教材的负面效应。单士兵(南京)(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网络编辑:白云飞)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