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峡水质潜存安全危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03:32 重庆晨报
三峡水质潜存安全危机(图)
  因为缺乏资金,生态前置库目前只能停留在纸上。本报记者黄宇摄本报北京专电昨日,记者就三峡水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巡视组组长张绍志。

  张绍志曾担任市环保局局长,对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问题做过很多调研。他说,国家对三峡水环境保护工作一直高度重视,仅重庆库区就规划了230亿元的项目资金。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蓄水后长江水文、河道等发生的变化,库区水环境保护也面临着新问题:河面变宽、流速变缓、稀释和自净能力下降、漂浮物增多以及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这些都是三峡水质潜在的安全危机。

  张绍志呼吁,对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立法,使有关地区和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共同承担起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历史责任,从而有效缓解三峡水质安全危机。

  编者按

  本报今起推出三峡报道

  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重庆团代表,最关注的便是三峡。截至昨天下午18时,重庆团代表和在渝全国政协委员,已提交了99份涉及三峡的议案提案。其中,库区环境保护、库区产业空虚、库区教育这三个方面最为代表委员牵挂。

  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3天推出两会报道中关于三峡的报道,分别关注库区环境保护、库区产业空虚、库区教育三大热点。

  库区消落带涉及50万人

  开县拟建生态前置库目前只能停留在纸上

  开县新城三面环水。三峡水库建成后,将在该县境内形成45平方公里的消落带。

  “这是三峡库区面积最广、影响人口最多的消落带。”3日,开县农机水利局一谈姓负责人称,这将给开县新县城及周边大概50万人的生存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消落带危害大

  消落带是如何形成的?开县农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称,三峡库区蓄水达到175米时,冬天蓄水水位为175米,但一到夏天,为了泄洪,水位将保持在145米,之间有30米的水位差。水位一退,很多漂浮物就沉降在消落带,在烈日的暴晒下,必然会蚊蝇滋生、臭气熏天。

  开县卫生局有关人士称,这种情况随时都有诱发传染病、瘟疫的可能。

  建设生态前置库

  一旦消落带裸露,必然要进行消毒。开县农机水利局算了一笔账:去年开县“9·4”洪灾退水后,仅主城区淤积的垃圾就近3万吨,当时被淹没的主城面积不过4平方公里左右,但卫生防疫用药达17吨。而现在消落带的面积达45平方公里,每年要如此大面积大规模的消毒,显然不现实!

  对此,开县农机水利局有关人士称,要消除污染源,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生态前置库,在距离新县城4.5公里的长江一级支流小江的下游建一个拦水坝,让县城周围的水位都保持在168.5米,即使三峡水库达到最高水位175米,水位落差最多不到7米。

  面临资金缺口

  目前,开县前置库建设项目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了评审,但资金仍未到位。据了解,开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亿元,而整个项目总投资需要2.18亿元,单靠开县的财政投入不可能建成。

  开县农机水利局谈局长称,三峡水库明年蓄水位将达到156米,因此必须在今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溢洪道,争取在明年建成前置库。“如果今年开不了工,将错过项目建设的最后时机,使该项目变成水下工程,到时想建也建不起来。”该人士对此忧心忡忡。

  本报记者宋岩开县报道

  全国关注库区污染

  本报北京专电30名在渝全国政协委员集体签名的一份提案引起全国关注。昨日,记者了解到,在这份提案上签名的外地全国政协委员人数已达44名,比在渝全国政协委员还多。

  这份集体签名的提案核心内容是,解决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污水设施运行资金缺乏的问题。

  保护三峡应举全国之力

  湖北代表邬昆华:湖北在下游,重庆在上游,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是两个省市最引人瞩目的命题。三峡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这些年来,重庆市已经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做了许多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但是三峡库区不是重庆的库区,它是全中国的库区,乃至是全人类的库区。因此,保护三峡的生态环境,不只是重庆市的责任。要使三峡库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仅靠重庆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举全国之力。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全国两会报道小组特派记者杨光毅赵君辉王大伦采写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