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发展:历史和现实坐标中的战略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06:2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编者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亮点迭出。特别是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被《求是》杂志誉为“加强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推进城乡一体化,正是市委、市政府在丰富、生动的执政实践中落实科学
发展观、推进“三个转变”的具体实践。

  从今天起,我们特推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系列深度述评》文章,目的在于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认识,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信心百倍地把这项神圣的泽惠千秋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特别报道组章夫高纪开孙耒赖晓莉

  成都,走过三千年文明演进的峥嵘岁月,地处“天府之国”腹地和长江上游流域。在全国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和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教训的背景下,保护基本农田、构筑生态屏障的责任更显重大,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大城市带大郊区,农业人口占64%,长期积累导致的“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居民年均收入比约为3∶1,农村购买力不足不仅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消费需求后劲……

  如何从根本上解开一个个矛盾之“结”?

  在科学发展观面前,如何推进“三个转变”?新形势新挑战再一次呼唤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作出历史性的抉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成都市的必然选择。

  一幅画:城区、近郊、远郊,二元、一元、一体,从矛盾交织透视城乡新意境

  “我的脑中时常描着一幅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2004年5月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这样表达他对城乡发展的“构思”。市委书记脑中盘桓的,正是对发展战略的探寻;那幅“画”,正是城乡一体化的图景。

  成都19个区(市)县中,14个属农业区(市)县,人均耕地仅0.8亩。有人说:如果按传统的农耕方式,哪怕种金子,农民也不可能致富。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成都又以5个中心城区为“圆点”,呈放射状发展,形成特定的经济圈层,由此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中心城区及卫星城区面积3681平方公里,人口580多万,城市化率超过52%,GDP约占全市的73%;远郊区面积8600多平方公里,人口540多万,城市化率仅17%,GDP仅占全市的27%左右。再以农民纯收入来看,2003年一圈层(中心城区)为4449元,超过全市平均794元(超21.7%);二圈层(近郊区)为3720元,超过全市平均65元(超1.8%);三圈层(远郊区)为3386元,低于全市平均269元(低7.4%)。

  几大相互交织的矛盾横亘在成都的发展道路上:一方面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约束很紧,另一方面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分散无序发展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方面来自发达地区的竞争压力很大、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很强,另一方面城市化率偏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阻碍着进一步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矛盾,是对立的统一;问题的背后,必定藏着答案。立足于全局的高度、历史的深度、世界的广度、本地的实际,成都努力探寻新突破。

  在欧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享受的实惠和文明并不比城市差,甚至比市民还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在远郊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过他在德国的见闻: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坐落在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周围生态环境很好,配套路网完善,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全国有名的牙医,在这儿开了诊所,各地求医者纷至沓来。医生在乡下工作、生活,不觉得比在城里差;患者到乡下治病,也没觉得不便。

  一位县委书记这样感叹他的欧洲考察见闻:人家工业化程度很高,这是强劲的发动机,太重要了;生态环境很好,到处有森林,蓝天就是蓝天,白云就是白云,多瑙河就是蓝色的,人与自然那么和谐;人很文明,一两百人在大厅里就餐静悄悄的;城乡没有差别,所有配套设施都到位,住在乡下,生活质量不会降低,可以说是“城市像农村,农村像城市;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

  国外发达地区的城乡景象,正是我们明天目标图景的预示。

  国际上有观察家预言:21世纪世界最大的一个奇迹,将是中国的城市化。

  而成都,目前正面临着城乡由“二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机遇。

  经济发展规律客观昭示: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即处于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的发展曲线和工业化的发展曲线99%以上是正相关,基本一致。

  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和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金融、科技、商贸中心”“交通、通讯枢纽”,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长期奋斗,奠定了在西部地区较好的基础条件,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明普及率快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中心城区已形成巨大的辐射带动功能,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城市带动,经济增长90%来自非农产业,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反哺”农村的条件。

  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指点迷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省委提出了实施“三个转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对农民存在很多歧视性政策和不公正待遇,农民收入不能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三农”问题成为顽症;同时,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没有得到有效扼制。

  毋庸讳言,这样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

  成都与全国一样,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些问题。

  根治此“症”,需要形成一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基于诸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并经过科学的试点总结,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在成都诞生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两年间:思考、调研、试点,总结、完善、决策,画的意境折射出清晰思路

  “那是成都市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现场会。”市委副秘书长、市推进办主任金嘉祥向记者这样回顾作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决策的会议。

  时间倒推至2003年10月22日。双流棠湖宾馆会议室,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区(市)县委、县政府和市级部门“一把手”们汇聚一堂。会场的会标是“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

  这个会议是在市委、市政府经过历时近两年的思考、调研、试点、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召开的。

  早在2003年3月,时任市长的李春城出席全国人代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曾抛开京城记者们的各种提问,表示自己想谈谈农村的发展,那是他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提出了“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

  十六大召开前后,市委、市政府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2003年3月开始,李春城率市级有关部门赴部分区(市)县调研,确定在双流、郫县、龙泉驿、大邑、都江堰5个区(市)县就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行试点。

  一位县领导回顾:探索之初,有人担心动作太大、牵涉太复杂,怕搞砸;也有人觉得太难了,可能推不动。

  “就是要突破樊篱,脱胎换骨!”这位县领导说,城乡从二元走向一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有意识地去推进,进度和效果会好得多。

  另一位县领导则说:“为什么用‘推进’二字?因为推则进,不推则不进,或进得无序,贻害未来。”

  试点的实践,坚定了信心,促进了决策。市领导表示:这件事具有战略意义,我们是看准了的。

  双流现场会指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重点和要求,并强调:这“不是传统的农业工作、农村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而是事关全局的一件大事”。

  2004年第一天,中央1号文件公布: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紧接着,省委6号文件下发: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2月10日,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发出动员令:全面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同时出台市委7号文件———《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

  市委的这份纲领性文件一口气端出了6个“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18个配套文件随后陆续出台,涉及户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工业布局、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导致城乡二元分割的各项政策全面调整,新型城乡管理体制破冰构建。

  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开始了。

  一年来:六句话、三大工程、三个集中、全面推进,成都城乡发生历史性嬗变

  2004年岁尾,新华社报道了一位成都近郊区“小人物”的故事:在深入推进“三个集中”的双流县,文星镇农民王惠告别住了40多年的破旧农舍,搬进花园式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开了一家电话超市,家里接通了互联网,还参加了养老和医疗保险。

  她的经历,是成都市600多万正在和即将面临重大变迁的农民命运的写照。

  在5个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新市民除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外,现行政策条件下作为农民身份的土地收益权、集体经济分配权保持不变。

  在远郊,农村“三大重点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和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地处山区的金堂县淮口镇光荣村不仅路通了、房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火起来了,而且互联网进村了,村民们在网上销售农牧产品。

  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正是成都市确定的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大战略圈层。

  按照市委“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体要求,三大圈层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有作为、各具特色,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相继探索出来。

  位于城市通风口地带的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村、幸福村,先后打造花乡农居、幸福梅林,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快步融入城市文明。

  传统的城郊接合部,是城乡之间破旧、混乱、污浊的灰色过渡带。但红砂、幸福两村,完全颠覆了这种“常态”,代之以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过渡带。

  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走出了城市规划非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条新路。接踵而来的,还将有“万亩荷塘”等。

  双流县探索的“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集约发展原则,被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推广,并确定为衡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标准。按此模式,大量珍贵的土地资源节约下来了,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大大降低了,产业投入产出率大幅提高了:

  大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2004年开工建设了1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用地仅增加1.1平方公里;青羊区蛟龙工业港集中发展比分散办企业少用地近3000亩,投入产出比达1∶5.63;新津县、青白江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投入产出比分别达1∶8.7、1∶5.14。

  成都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年来的进程,印证了2004年7月市委工作会议的判断——推进城乡一体化“所引发的不是一场一般性的变革,而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局面初步呈现。

  2004年各级政府对成都“三农”的总投入超过57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其中对农业的投入增长30%以上、对农民的投入增长50%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2003年历史性地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后,2004年同比增长11.4%,达到4072元,高出城镇居民增幅(7.8%)3.6个百分点。

  “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过程。”市委政研室的研究人员说,“据测算,1个农民向市民转变平均将新增3.3万元内需。”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了城乡共繁荣:2004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875.3亿元,同比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1070亿元,增长26%,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85.7亿元,增长13.6%。

  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发展战略完全符合成都实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变制约因素为发展动力。这是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推进“三个转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的重大调整,是一条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新路。通过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逐步具有同等的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文明,实现城乡互动互促、同发展共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改革发展稳定良性循环局面,走向全面小康。

  从金沙故城辉映千秋的光芒、李冰父子营建都江堰造福万代的壮举、“扬一益二”的繁华,到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角劲吹的21世纪……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城乡变革,在这片千百年来惠泽于都江堰、以农耕文明著称的1.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拉开了大幕。

  这是以十六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转变”为指针,放眼全国和全球,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探寻出的科学发展新路。(题图为成都农民新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