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秋代表:心存感恩奉献社会(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15:19 人民网 | ||||||||||
见到刘三秋代表时,我很难把她和她所研究的量子光学、天体物理、激光等离子体等联系在一起。她开朗、乐观、自信,健谈,时不时开心地大笑;特别是她脸上流露出的满足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了24年大学老师,曾两次破格晋升职称,34岁就已成为教授的博士代表刘三秋,在谈起她一路走来所取得的科研成就和所获得的五一劳动奖章、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一项项的荣誉时,谈起她“意外”地被提拔为南昌大学副校长,“意外”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时,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满足”。“当时很兴奋,很有成功感,但回过头看这些成就和荣誉,只是觉得我比别人多的是幸运,这一路走得太顺利了,我太满足了。”刘三秋代表的脸上挂着的淡淡的微笑。 其实,“太顺利”只是刘三秋代表对自己的评价,从她的经历中,记者读出了这些成就和荣誉的理由。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她四次转换研究专业,而每一次转换都是在原专业研究做得最好的时候。她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省科研项目,被聘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生导师,成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相信这都不仅是“顺利”和“幸运”的结果。“支撑我成功的不是那些奖励,而是我始终都有危机感。”刘三秋代表的表情严肃了起来,“那时想,二十一世纪来了,来了,就要来了,我能应对吗?所以,每隔两三年,我就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不管我能实现目标的百分之多少,我都会一直朝着它努力。” 那又是什么让刘三秋觉得自己只是“太顺利”,而满怀着对社会的感恩呢?记者从她的生活态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她的开朗、乐观和对事业的热爱。 “那时,我和爱人都在读博士,因为没时间搞装修,单位分的大房子我就没要。家里地方很小,我的博士论文是坐在地上,把床当书桌完成的,所有的书都一排排地摆在床底下。”说这些话的时候,刘三秋的眼里带着兴奋和自豪。她大声地笑着告诉记者,“就算每天工作到两三点,连一个看书的桌子都没有,我都不难过。”她说,每做一件事前,想的只是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根本没有考虑过能得到什么荣誉。应该就是这种毫无功利的生活态度,使得刘三秋如此地乐观,如此地“顺利”。 刘三秋代表告诉记者,她现在最想表达的就是对社会的“感恩和奉献”,她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南昌大学、为社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学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她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让南昌大学的总体科研经费再有一个新的突破,让南昌大学的科研水平再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刘三秋代表用她的座右铭结束了我们这段愉快的交谈。人民网记者 张莹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