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进城农民工:民工荒折射城市化进程之痛(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09:13 郑州晚报

  “民工荒”凸显城市收入之低

  连年出现的“民工荒”让很多南方企业的老板也“发了慌”,一种最直观的声音认为,造成“民工荒”的原因与在城市中的收入存在很大关系,因为长期以来,在城市中打工的各种工种工资基本维持不变。甚至个别地方10多年都没变化。

  河南财经学院的一位张姓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但“民工荒”却是农民工对长期以来工资过低的正常反应。发生“民工荒”的企业主要是一些依托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压低劳动力成本是这些企业谋取利润的主要手段。

  与此佐证的是,2004年9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2年来,珠三角地区民工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10年前就达到了600-1000元的标准,目前仍维持着这个水平。调查认为,“这一点工资维持自身用度外所剩无几,甚至干脆连维持劳动力自身再生产的成本都不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则认为,出现“民工荒”的地区实际上陷入了一个低技术的陷阱。由于劳动力极其廉价,对农民工则只注重即时使用,不加以培养,农民工的素质长期没有得到质的提高与这些地区生产技术的提高形成了矛盾,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却是高等级技工的短缺。

  城市化进程之痛?

  在关于“民工荒”原因的争论中,专家、学者们出谋划策,试图为解除当前发达地区的“民工荒”困境打开一扇出路之门。其中一个声音显得尤其响亮,被很多学者认为逼近了问题核心: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地区差距和解决农民贫困。

  “外出打工是农民的钱袋子,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是其非农就业收入的主要增长源。” 河南大学一位著名教授认为,民工进城务工实质上在流动中缩小城乡差别,这个差距又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最重的结果时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在此种意义上来说,民工进城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的认同。在这个观点的支撑下,“民工荒”的出现便顺理成章的被理解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阵痛。

  该教授说,我国加入W TO后,我国便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也包括区域生产布局和劳动力分工的调整,虽然有些方面是主动的,但也有一些方面是被动的,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了产业结构调整,自然会促进劳动的地域分工,或者说劳动力结构(包括年龄、文化、技术水平,工种、性别等等)就会相应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民工荒”是伴随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地域分工而产生的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短期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障碍和阻力。”

  期待破解的民工之困

  3月2日,进京参加“两会”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还未进会场便受到了中央传媒的热情关注。

  新华社的记者纪录了这个场景。3月2日下午3点,徐光春和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家奇一起赶到芳泽园住宅小区建筑工地,到工地、宿舍、食堂和工人们热情交谈,对在此务工的河南民工们进行了慰问。

  这次简单的慰问在引起传媒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论者的赞扬。3月4日的光明网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刘海明的文章,他采用的标题是《未进会场先进工场值得称许 》,同一天的红网也转载了一篇名为《省委书记在京看望农民工的积极意义》的言论,从更深层次赞颂了徐光春的这一举动。

  在正常的慰问中,徐光春的一番话则显得“含义丰富”。他向民工们表示,感谢他们为河南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河南还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希望在北京打工的农民兄弟们为河南人民增光添彩,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这个细节被一个时评家注意到,并作了诠释:这实质上反映出了河南新一届领导重视发展劳务经济的思想动向,并透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徐光春此举让公众很自然的联想到了他前不久的一次“大手笔”:刚到任河南便宣布在全省范围取消农业税。在此基础上,河南财经学院一位教授认为,徐光春的一系列举动透露出了一个信号:关注农民工,关心农民工已成为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曙光已经显现。(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 游晓鹏 文 马健 图)

[上一页]  [1]  [2]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