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反哺:让城市回报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13:10 云南日报

  “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5日上午,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庄严地宣布这一决定时,全场掌声雷动!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掌声再次响起,1400万贫困中小学生将不用再担心因交不起书杂费离开校园!

  1.6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2000多字的篇幅谈“三农”。短短一个多小时,总理先后29次提到“三农”问题。“反哺”,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词语滋润着农业大国的心田。透过这个亲切的词语,我们仿佛看到,“反哺”的甘泉正汩汩渗透饱经风霜的土地,“多予、少取、放活”的春风吹拂9亿中国农民舒展的笑脸。

  “免”——“少取”承诺一字千金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优先发展,粮食统购统销,农民勒紧腰带支援城市,把农业剩余转化成为工业积累,以自己的脊梁支撑了共和国的成长,现在,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

  连日来,无论是在云南代表、委员的驻地,还是在云南代表、委员讨论的会场,记者听到这样充满感情、发自内心的感慨不绝于耳。

  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快的一年,全年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对中国农民来说,税负减轻,收入攀升,老天帮忙,粮食增产,人们对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快捷有力”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004年,云南农业发展同样划出了精彩亮丽的轨迹:粮食生产保持了11年增产,总产量达到1509.5万吨,增长2.6%;农业总产值达到967亿元,实际增长6.7%,农业增加值实际增长5.6%,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10万特困农户喜迁新居,13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人均收入达1864元,是近7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2004年是近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最大、出台措施最实、农民得实惠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省与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长期供应短缺到基本自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由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状况,向以乡镇农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转变,农村富余劳力就业逐步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转变。农民收入来源由主要依靠农业,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重转变。”人大代表曹建方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内涵,推进支农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措施,使之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曹建方代表说,我省农村税费改革第一阶段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全省农民稳定的税费负担减少了11亿元,减负率达64%,同时,通过对土地征用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这方面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的要求,我省已制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对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7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国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外的8个边境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其余县市区农业税降至2%,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自主决定农业税减免试点。

  “来北京前,在曲靖市人大、政协会议上,我们已宣布曲靖市从今年起全面免征农业税!”人大代表、曲靖市市长李培自豪地说。

  一个“免”字,走过了漫漫历史进程,在反哺时代到来的今天,云岭大地的3000多万农民与全国农民兄弟一样,真实地体会到一种超乎其本身价值的“真情”含义。

  补:“多予”行动真情回报

  当温家宝总理宣布免征农业税、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时,当掌声热烈响起时,我们的心中仿佛响起一段动人的旋律——“白云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吟唱的是“奉献与感激”、“哺育与回报”的美好主题。今天,当城市大片崛起,当城里人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反哺,就是城市唱给农村的一首满怀感激的歌。

  “多予”,以满腔热忱付诸实际行动。去年,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补贴资金116亿元,6亿种粮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加上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减免,农民直接受益451亿元,各级财政的“三农”投入超过2000亿元,创历史之最。今年,仅对中小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中央财政将安排13亿元,地方财政也要拿出28亿元。

  “多予”,以大量心力倾注“重中之重”。人大代表段兴祥说,去年,我省省级财政投入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专款1.1亿元,实施优惠粮食产业工程,在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基础上,又增加1000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投入专项资金3800万元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0万人,40万名中小学生享受了“三免费”,21万农户享受到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对全省3000多万农民来说,《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制定实施,捍卫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更是省委、省政府亲民爱民、安民护民所给予的最大福音。

  “今年,按照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向‘三农’倾斜的政策,我省将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去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的水平,完善退耕还林由补粮食改为直接补现金、农资生产减免税及补贴政策。”段兴祥代表说。

  “多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我省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每年全省增加高产稳产农田50万亩。人大代表李培说,在农村基层,对农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将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烟草部门也将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千方百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多予”,落实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之上。段兴祥代表算起一本大账:我省农民70%的收入来源于特色产业,在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明确方向,将大力扶持畜牧、蔬菜、马铃薯、花卉等新兴支柱产业,使今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2个亿,增17个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40亿元,增加3个亿;蔬菜产业产值达100个亿,增加4亿元;冬季农业开发总产值达80亿元,增10个亿。同时,重点扶持100个龙头企业,扶持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100万农民工,增加劳务输出人数50万,全方位撑起农民增收大格局。

  春雨秋实,“反哺”的乳汁增强农民的体质。“去年,我们在香港举办了一次农产品推介,云南的蔬菜、花卉和无公害畜牧产品大受欢迎,短短几天时间,成交额就达2.6亿元,今年4月,将再次在上海举办优质特色产品推介会,我们有信心突破5亿以上签资额。”段兴祥代表兴奋地说,“强”起来、“特”起来,走出山门,走出国门,云南农业对外开放的天空间无限广阔!

  “予”,一字胜过三月暖阳。安天下,稳民心,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渴盼的是支农政策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只有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农业与工业才能协调发展,农村与城市才能共同成长。

  “重”——责任天平倾斜重中之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村税费改革、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耕地保护、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从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贷款,到严格控制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再到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格局中,“三农”问题贯穿始终。

  我们将以怎样的责任,来掂量这“重”中的分量,以怎样的行动,来担起这沉甸甸的重任?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力度,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之道。”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坚决地说。他忧虑地说起亲眼目睹的一件事,在我省一个贫困县的山区小学里,八九岁的孩子们围着一个破茶壶,自己动手生火煮饭,粮食是从家里背来的,老师家里堆满废旧报纸,为的是卖了废报纸给孩子们买书本。“这样的现状不改变,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吴晓青委员说,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快“两基”攻坚步伐,今年,我省将拿出7000万元,让230万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的阳光。

  “医疗卫生的重点在农村!要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改善,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全国政协委员李扎拉说,在广大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今年,我省将再建350个乡镇卫生所和500个村级卫生室,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社会救助的重点在农村!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陈勋儒急切地说,几千年来,农民无缘社会保障的现状必须逐步改变。他说,去年,在蒙自农村调研时,看到当地老百姓自己购买养老保险,说明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正在增强。他建议,应参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成功经验,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既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又从根本上实现“减少农民数量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在去年全国“两会”上,“三农”问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今年“两会”更是成为了一个“焦点”。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一个饱含厚重感情的话题。有评论说,去年谈“三农”是“态度”问题,今年是“举措”问题,希望明年再谈“三农”,是“效果”问题。这样的希冀,是代表、委员们的心愿,也是中国9亿农民群众的心愿。

  徐晓梅 沈向兴 杜京 张瑞芳(云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