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胡适与北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17:44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林爱国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12月17日,一名男婴在上海大东门外的一商户家庭诞生。他的商人父亲在短暂的 喜悦后又投入到货什中去,他当时绝对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对未来的中国会有多大影响。这个男婴就是胡适。

  这一年,垂帘后的慈禧正沉迷于京戏和鞋子,看不到世界正以她无法想象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天朝旁边的日本,明治 维新已有38年,美国独立战争也已经结束108年。

  七年之后,中国文化界精英们力推的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扼杀。不过,变法留下的一蓬薪火京师大学堂却得以保留, 学堂课授分地学、道学、政学、文学、工学、商学等十科,以达“总古今,包中外,该体用,贯粗精”之目的。

  冥冥中似有某种机缘,京师大学堂成立的那一天也是12月17日。

  27岁的北大教授

  20世纪初叶,慈禧和她的王朝都在屈辱中远去。作为满清遗物的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8月,在陈独秀力荐下,从美国学成归来满腹西方民主思想的胡适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那一年,他仅2 7岁。蔡元培校长对这位“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年轻人很是赏识,使其参与了北大一系列的改革。

  胡适未及而立之年即“暴得大名”,这多少得益于“文学革命”的凯歌行进和他本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旗帜作用。1 916年,他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随后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引发了一场文学、思想、伦理方面的 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深刻触动的封建思想与文化,仿佛在那一刻才被打开了一个小孔。

  1917年底,胡适奉母之命回乡与一个不通文墨的小脚女人结了婚。按说以胡适的风雅和学识,他更需要一个可以 琴瑟唱和的伴侣,但因为“孝”字当先,他放弃了争取。胡适提倡女子入学与这段婚姻不无关系。

  两年后,胡适发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主张在北大招收女生,并呼吁社会改革女子教育。这个建议得到素来主张 男女平等的蔡元培校长的赞同,1920年暑假,北大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五四”运动爆发时,大批学生被当局抓捕,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积极营救,还亲自前往临时监狱探视被捕学生。在 陈独秀被捕后,胡适接办《每周评论》,继续以舆论声援学生运动和群众运动。胡适的卓识与慧眼,胆气与魄力,帮助北大在 中国纷乱的迷局中始终扮演着思想清醒者的角色。

  1922年底,胡适因病向北大告假一年。1924年至1925年两年间,他虽仍在北大任教,但以养病和自己研 究为主。1925年11月,他写信给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要求辞职,蒋未允许,但胡适第二年出访欧美,与北大的关系事 实上告一段落。

  中兴北大

  胡适有着传统文人的清高与抱负,这使他不见容于当局。1929年春,胡适借人权问题批评国民党当局,遭到压力 ,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在40岁生日前夕,他又回到了北大。

  此时的北大,因时局动乱,国库支绌,虽仍执学术之牛耳,办学经费却捉襟见肘。面对如此窘境,蒋梦麟在接到校长 任命时,竟不愿上任。胡适从当时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争取合作计划,共获得近两百万元的资金支持。凭藉这些款项, 北大添置图书仪器,聘请知名教授,修筑校舍等,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胡适对于北大,更大的作用在于延揽人才,因他而来北大执教的有孟森、钱穆、马叙伦、汤用彤、俞平伯、蒋廷黻、 梁实秋、闻一多等人。有些学者不宜授课,胡适建议设“研究教授”。通过他的努力,北大很快网罗了一批学有专长、成绩卓 著的学者。

  胡适除了担任文学院院长,还兼中文系主任等一系列职务,几乎校内所有的重要事宜他都参与决策。不仅如此,在北 平教育界他都声誉显赫。

  鉴于胡适的声望,1932年4月,国民政府曾有意让蒋梦麟出任教育部长,由胡适任北大校长,但被坚辞拒绝。1 933年3月,汪精卫来信要求胡适出任教育部长,亦被回绝。

  在当时的北平教育界,北京大学居国立八校之首,蒋梦麟的镇定与胡适的智慧,使北大发挥了领导作用。在会餐席上 ,胡适是众人的中心,蒋梦麟则是决定一切之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着历史上最惨痛的创伤,北方的局势日益紧张,北大的处境也愈加艰难,为了应对困 境,胡适邀集一些朋友创办了时评刊物——《独立评论》,讨论在日寇入侵面前,应采取何种对策。《独立评论》实际上起着 整合北方知识界为御敌做思想准备的作用。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胡适南下参加庐山会议,随后肩负使命赴欧美开展外交工作。他更愿意在孤灯下研究他的《 水经注》,但为国难计,他再次离开了北大。

  主掌北大壮志难酬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1946年8月16日,胡适主持召开了北大行政第一次会 议,讨论和研究北大院系新建制以及教师聘请问题。

  在北大举行的开学典礼上,胡适向全校学生动情地说:“我只做一点小小的梦想,做一个像样的学校,做一个全国最 高学术的研究机关,使她能在学术上、研究上、思想上有贡献。”他引用南宋思想家吕祖谦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与大家 一起反省,这或许可以解读为既反映了他一贯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心态。

  美国在日本引爆的两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胡适在书斋中仿佛都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他有了个大胆的设想:在北大建 立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

  1947年夏,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信给白崇禧、陈诚:“我今天要向你们两位谈一件关系国家大计的事…… 我要提议在北大集中全国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学者,以为国家将来国防工业之用。”胡适甚至已经满怀热忱联系了钱三强 、吴健雄、吴大猷等人,“皆已允来北大”。

  可是国民政府的兴趣显然并不在此,当花了大把钞票换回的美国新式武器涌向中国西北部的时候,胡适要求的50万 美元研究经费却毫无着落。失望之余,胡适又转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争得10万美元的“复兴”经费。胡适把这笔钱 全给了物理系,作为建立现代物理学之用。由于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这一计划最后付诸流水。胡适后来回忆此事,不无伤感, “不幸这个好梦没有实现,我就离开北大了……”

  中国人再次认识到原子的威力并进行研究的时候,已是十年之后了。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后,就一直没有下卷,被称为“上卷先生”,这或许是胡适此生最大的遗憾 ,作为一个学者却不能有很多的时间在研究上。这时期,胡适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应酬成为他无法摆脱的差役。

  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南京政府有意将北大南迁。经过激烈的辩论,胡适做出了他在北大的最后 一个重大决定:不搬迁。理由很简单,北大在北平才叫北京大学,离开了北平还能叫北京大学吗?

  12月14日,胡适乘坐傅作义将军的专车缓缓驰离米粮库四号,他在心中默默数着在北大的日子,登上了南京方面 派来的飞机。临行前,他留下了便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这实际上成了他的诀别之言。

  1949年4月,胡适自上海坐轮船赴美,从此再未回到大陆。而北大在5月进行了改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胡适虽身在海外,仍心系北大。每逢“五四”或北大校庆日,他都要与北大校友聚会,发表谈话,以示纪念。

  故国遥遥,北大情怀却依然在梦中萦绕。1962年2月24日,胡适终于抛却了这些牵挂,静静地去了。根据遗嘱 ,他留在内地的102箱书籍和文件赠给北京大学。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北大校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