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吴晓军为“刺客”塑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17:44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韩雨亭

  艺术家吴晓军一尊名为《我没有太多的东西要说》的雕塑于2004年7月正式创作完成,以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故 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的“刺客”周一超为创作素材与表达蓝本。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其塑像,这样的艺术行为引起了争议。

  2005年1月19日,全国《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正式实施,特别明确了:乙肝病原携带者在体检 标准中是合格的。这让全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大出了一口气,而此时距周一超事件已过去两年。

  吴晓军在自己的创作札记中这样写道,“确切地说我始终期待着一个现实事件与‘内心’事件不期而遇,从而相撞, 爆发的能量与想象力,足以分泌成巨能‘毒素’并凝结成艺术。这种艺术也许就是我们精神的思想引擎。同时也是我们勘察社 会危机的一台探测仪。”

  吴晓军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为至今仍有争议的周一超塑像?其创作动机何在?

  吴晓军是谁?

  吴晓军的工作室位于北京798艺术新区最东南端的一个大仓库里,用动物骨粉为材料的雕像《我没有太多的东西要 说》就摆在门口,主角两脚戴着镣铐,衣着单薄,右手攥着一张在法庭上揉碎的判决书,双目仰视前方,传达出了苍凉、绝望 又坚定的复杂情绪。

  吴晓军说,为了体现周一超的草根身份特征,有意识地把人体比例缩小了一倍,让人感觉到亲和力。“为周一超塑像 不能像真正的大人物塑像那么高大威猛”,的确,在这个庞杂的社会里,周一超仅仅是一位为生计奔忙的小人物。雕像的正前 方,刻着周一超面对法庭的最后陈述“我没有太多的东西要说”,这也是创作者赋予这尊雕像的中心意图。“我觉得这句话特 别牛,之所以挑这句话,因为它也代表着我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吴晓军说。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自己与社会进行激烈摩擦后,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惟一的出路。对于很多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吴晓军的经历算是丰富。上大学前,他当过七年工人。严格讲,只当了三年的技术工,后来因他有一 技之长,被抽调到一家设计研究所当起了设计师,不过,由于学历不够,不能以工人身份参与各种设计,只能由研究所里有大 学文凭的工程师代表自己参与各种工程设计。也就是说,自己辛辛苦苦设计的作品,连基本的署名权都没有,更别说分享成功 的喜悦。甚至,自己的身份连工程师助理都算不上,这种不公正让吴晓军记忆深刻。

  为了摆脱这种不公正的困扰,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成为油画系的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去《开拓》杂志社 当了一名文学编辑。这段经历对吴晓军影响很大,至今他仍迷恋《开拓》杂志社那种自由、开放、蔑视一切权威的氛围。“我 不再向往那种假惺惺的生活了,因为它们很不真实。”

  1997年左右观念摄影兴起,一批原先从事绘画、装置、表演的艺术家开始使用傻瓜相机进行创作,吴晓军加入这 一团队,与洪磊、庄辉、陈劭雄、郑国谷、朱加等人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观念摄影的艺术家。

  为谁创作?

  关于周一超的新闻报道激发了吴晓军的创作欲望。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张周一超在法庭里接受审讯的图片:周一 超撕碎了审判书,尤其是那句“我没有太多的东西要说”深深触动了吴晓军。这张侧面拍摄的新闻图片成为吴晓军创作的惟一 参考。

  《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卢跃刚从照片上看过吴晓军的作品,他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这个雕塑很有意思。从内 容而言,与其说他是在为一个‘罪犯’辩护,不如说他是在为这个‘罪犯’要获得一个正常人的灵魂,为他所应该的权利在辩 护。不过,为了获得这个权利,他采取了一个极端的方式伤害了别人,正因如此,他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罪犯。当代的艺 术家,长期以来存在着与大众生活和社会现实隔绝的境况,而吴晓军则逼进了新闻事实,不过,他又采取与新闻事实不同的表 达方式,从这个角度,我对创作者表示敬意。”

  那么,吴晓军到底是为谁创作呢?为周一超?显然不是,因为周一超也做了违法行为。也有人认为吴晓军是“为社会 尚存的某种不公正性进行创作”,但这个论点吴晓军很反感,他说:“我没有那么大的责任,我只是想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安 慰周一超的妈妈。如果非要问为谁创作,我想我只是在为自己的艺术态度创作,周一超只是触动了我,勾起我创作欲望的素材 而已。”

  艺术批评家朱其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时代,由转型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综合反应,我觉得应当成为 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但问题是,公众目前对社会事件表达的渠道确实太少了,那么,以艺术的方式与本土的社会现实事件进行 ‘互动’,而不是老跟着西方的艺术进行互动,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很需要的一种方式。因为,我们再就艺术本身进行讨论已经 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它通过对社会的公正、法治、人类灵魂、阶级关系等话题的关注、剖析,来体现一个艺术家的公共关怀。 ”

  吴晓军说,作品完成后,一位工人朋友提醒他说:“这尊雕像要摆在哪里呢?”没想到,这句话让吴晓军不得不慎重 考虑这尊雕像的归宿。

  想来想去,他最终决定把这尊雕像交给周一超的母亲,因为他觉得让作品“回到周妈妈身边,也许是最终的惟一选择 。”同时,他也希望这样能给周一超的母亲一些安慰。但权衡再三,他又担心勾起周一超母亲伤心的回忆,她家的房子可能放 不下,也不想再被别人打扰她的平静。

  现在,那尊雕像仍然静静地伫立在吴晓军工作室的进门处。每天人来人往,不断有人观看,但他们都与雕像的归宿及 命运无关。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