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政协委员话自主创新:不创新死路一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1:2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题:创新难,不创新是死路一条——政协委员话自主创新

  新华社记者 李斌 顾瑞珍

  正在此间举行的两会上,自主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创新虽难,但不创新却是死路一条。究竟何去何从?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一位企业家的感言:自主创新,迫在眉睫

  “自主创新,迫在眉睫。”6年产销27万辆轿车、成功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吉利集团取得的成绩,并未让李书福委员“舒服”起来。在政协大会上,使李书福有感而发,“中国正快步迈进汽车社会,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走美国之路,也不能走欧、日、韩之路,必须走自己的路。完全按照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技术,是没有希望的。”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进行了艰难的、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上,都取得明显成效和较快进步,不仅在国内经济型汽车市场非常活跃,而且已成为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绝对力量。

  6年前,李书福提出要设计制造一款每辆2万元到3万元的轿车,许多人当笑话;4年前,当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家庭轿车不可能低于十万元时,李书福仍然坚持每辆2万元到3万元的观点。李书福说,道理很简单,温州打火机已让世界绝大多数打火机厂关门,民间是创新思想的发源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证明:当吉利推出2.9万元轿车时,许多汽车厂纷纷跟进,包括夏利、奇瑞、奥拓等。为什么6年前就没有这样高性价比的轿车呢?一句话:“缺乏自主创新,没有民间企业的参与。”

  “自主创新的观念氛围没有充分形成,政策支持不够具体,不够实用。”李书福委员认为,创新是有风险的,106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段风险的历史。阿波罗登月、杨利伟进太空都是如此。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走创新之路,要充分利用民间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已经形成的工业基础;要正确引导舆论,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的氛围。应把全中国都动员起来,建设自主品牌,建设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民间技术创新体系。不能简单地从外国买一棵大树搬到中国,因为那不属于中国。

  民主党派的“一号发言”:企业创新“升格”国家战略

  作为以科技界人士为主的民主党派,“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了九三学社今年的“一号大会发言”。参政议政部部长张化本委员说,“虽然提了20多年,但迄今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在是时候了。”

  科技创新,企业是基础。但无庸讳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有鉴于此,九三学社中央指出,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无可替代,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我们的创新大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像贝尔实验室、福特公司、波音和空客、杜邦和拜耳、西门子、IBM、英特尔、微软等等。”韩忠朝委员代表九三学社中央说,我们要转变观念,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从何而来?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

  “产学研,产在前。”张化本委员说,建议国家组织的产学研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另外,应该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中心,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建议政府设立产业研发基金,大力推动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以前只引进,不消化和吸收。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张化本委员说,不引进不行,但引进了,必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在重点产业领域要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

  一位院士委员的建言: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环境营造。

  “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诞生了。”对频繁的科技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委员终于看不下去了,在两会上他向科技评价制度“发难”:纵观各国,没有谁有我国这样如此大规模的、频繁的科技评价“运动”,每年都席卷全国数百万科技人员。

  “大规模的频繁的科技评价制度,是压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基层领导和科技人员头上的‘大山’。”黄尚廉委员说,为应对数不清的评奖、评估和评比,科技人员被迫耗费大量精力,“哪里还有时间做科研?”

  为了获奖、完成指标,科技人员被逼得浮躁起来,甚至有人弄虚作假:仓促撰写论文,有的甚至伪造实验结果,“垃圾”论文大量产生,而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仓促鉴定,有的为此编造财务证明、用户证明、测试报告和查新报告,几位“铁哥们”会一开,鉴定就成了。

  这样多鉴定验收,这样多发明创造,这样多论文发表……可是人们发现,不少科技进步奖得主的产品没有占领市场,不少发明奖得主的专利无人问津,不少自然科学奖得主的论文没有多少人引用。黄尚廉委员提出质疑,“为什么成果非要由人来评,而不是靠税单、靠他人引用次数说话?”

  为纠正科技界的浮躁虚假之风,黄尚廉委员建议,对现行科技成果评奖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类别上,保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国际科技合作奖,大大削减甚至取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减少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实质性取消各部委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这将有利于科技界克服浮躁虚假,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真正地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