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权入宪与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1:10 中国广播网

  今年的“两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了代表、委员和媒体的热门话题。综观最近的各类媒体,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怎样构建等话题可说是热评如潮。我认为还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概括的比较好,即:“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快速转型的情况下,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短短的26年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人口和地域规模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但是,伴随着快速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就业问题凸现、人口未富先老、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

  我们原本以为,这些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根子都源于一个“穷”字,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快速积累,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会逐步得到缓解直至最终解决。但是,随着对这些问题的变化规律的跟踪研究和观测,人们发现,很多问题并不一定会在经济发展和市场体制完善中自然地得到解决。处于经济起飞的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转型时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这个阶段各种矛盾处理得好,平安渡过,一个国家就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轨道;如果处理得不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酿成严重危机,将使社会陷入停滞、徘徊,甚至倒退,多少年也缓不过劲来。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情况远比其它国家复杂,安全、顺利地渡过这个敏感而关键的发展时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

  因此,面对当前以及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要求出发,同时又体现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和谐社会怎样才会成为可能?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我认为,关键是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确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通过法律制度规则来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和剥夺。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够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从而形成社会的和谐。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两会”的成功修宪,“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当时我写了一篇短文,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人权入宪仅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要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不仅要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还包括将宪法规定的人权具体化到法律法规中去,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使它成为每个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自觉意识”。之所以这么讲,确实因为社会生活中现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规则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人民群众应有的权利或是不能够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与剥夺,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这种不公平大获其利。

  例如,宪法规定人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事实却是仍有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受现行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束缚,很多才华横溢的学子进不了名牌大学,不得不与更优质的教育失之交臂。宪法也规定了人人拥有工作的权利。然而,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2004年的就业指标最不理想,我国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11.45%!许多人空有一身抱负和本领,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在政治和经济生活领域,各种腐败问题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激起群众怨恨,加深社会矛盾。人们看到了太多的用非法手段和在公共权力进入市场做商业交易的各种领域中获得高收入的“富豪”。前者包括走私、逃税、制造假冒伪劣品等犯罪活动;后者则表现为用权力攫取财富。诸如,在各式的行政审批制度主导的活动中,在项目审批、物资调拨等方面,一些公职机构和人员通过“设租”、“寻租”获得高的收入。或使一些商业目的装扮成公共利益,在公共建设的名义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重压低拆迁和征用必须支付给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成本,使经营者靠侵吞私人财产聚敛财富。为什么会产生“仇富”心理?有人说,只要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就不要紧,我以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在中国也是个相当客观的数字,这部分人的仇富心理不消除,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应有的权利,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尽可能地让所有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以个人应有的权利扩张为基础,并以此扩展到家庭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多层次和谐不仅是有机和动态的,而且是具体和实实在在的,应该体现在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上。而只有每一个人的应有权利得到尊重与保护,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谐社会也有了动力和源泉。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金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