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志愿军老战士深情呼唤北京挚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5:24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左颖)52年前,远在鸭绿江畔的志愿军战士鲁万坤因一面拥军旗与北京的几名学生成了笔友。52年后的今天,早已退伍回到家乡的鲁万坤老人情真意切地寻找失散了40多年的挚友情。

  珍藏锦旗半世纪

  昨天上午,当记者联系到远在贵州省思南县的鲁万坤老人时,电话听筒里传出老人洪亮的声音:“真的非常感谢北京晚报能帮我这个忙,无论最终能否找到当年的那几个朋友,我都衷心地感激你们对我这份北京情结的体恤与关注。”

  今年75岁的鲁万坤老人说:“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成为志愿军担架营的一名卫生员,那年我20岁。”1953年7月中旬的一天,刚刚从阵地上返回营部的鲁万坤接到通讯员递过来的一小袋慰问品,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几十封慰问信和一面绣着拥军话语的锦旗。老人说:“这面锦旗是黄色丝绸的,上面印着几行娟秀的红字:‘志愿军叔叔,杀敌杀敌保卫祖国;学习学习建设祖国。北京市立第十女子中学二五班全体同学赠。1953年5月21日。’当时我们部队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战士在接到祖国的慰问信后,只要留有地址的就一定要回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和北京这所中学的几位同学成了笔友。”在得到锦旗的第二天,鲁万坤匆匆记下通信地址后就赶紧将它寄回了自己贵州的老家,他动情地告诉记者:“当时祖国人民的任何一句鼓励和安慰对我们而言都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更何况是这样一面既充满情义又特别精致的锦旗,只有把它尽快寄回后方我才能安心。”1954年5月,鲁万坤退伍回到家乡,在此后的50余年时间里,这面锦旗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书信交流达8年

  鲁万坤说:“1953年以后的8年多时间里,我们一共通了几百封信,1961年后就再也没有她们的音信。后来我也曾按照以前的地址写过信,可最终都因‘查无此人’或‘地址变更’被退了回来。”

  回忆起和这几个笔友之间的友情,鲁万坤特别感慨:“最开始她们称我是志愿军叔叔,后来大家发现我只比她们大三四岁,于是就互相改口称呼同志。”在8年多的时间里,虽然鲁万坤和这几位北京的笔友从未谋面,但他们通过书信却成了情真意切的好朋友,从理想到工作到彼此地方的各种变化,他们常常会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挚友而感到幸运。

  直到现在,虽然已经和这几位笔友失去联系四十余年,但鲁万坤老人仍能清晰地记起两位笔友的姓名和曾经的通信地址,他叮嘱记者将这两条信息刊登在报上,“她们兴许能看到晚报就和我联系了。我多么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到这些曾经的好朋友,并把这面象征着我们之间友情的锦旗当面交到她们手中。”老人这两位笔友的姓名和原住址分别是:“殷品厚、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庙小学;魏亚丽、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葱边胡同13号。”希望有知情者能尽快与本报联系。

  网络编辑:李亚敏

  马连道80号清走垃圾十余车

  捡废品拾到19万元 老党员报警还失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