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7: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张建平、杜宇、姚润丰)一年前的今天,一个普通的星期四。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天成为西班牙等国家人胸口永远的痛——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旅客列车连环爆炸案造成15个国家的201人死亡、1500多人受伤。

  与国际上这些突发灾难事故一样,从非典疫情到禽流感,从开县井喷到北京密云游园踩踏事件,从吉林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到阜阳劣质奶粉,从东航包头空难到辽宁孙家湾特大
矿难……每一次灾难都无情夺去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也让人们在良心拷问、官员问责之余开始更多地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难?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难所造成的损失?

  至今余音犹在的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多个国家,导致几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1900年至1983年,太平洋地区发生了405次较大的地震海啸,共造成18万多人死亡,平均每次死亡400多人。无论是死亡总人数、还是平均死亡人数都明显小于这次印度洋海啸所造成的灾难。原因何在?

  “答案是明确的——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广大社会公众也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这一惨痛的教训再次有力表明,要有效减轻各种灾害损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工作做在可能发生的灾害之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原局长陈章立如是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也是蒙受自然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且不说历史上的一次次大地震、大洪水给人民群众带来多少巨大的灾难,就近几十年而言,各种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年年有之。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工作投入,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但无论是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防灾减灾要求比较,还是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照,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能力还不强,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陈章立委员认为,防灾减灾工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水平总体不高,甚至相当多的人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薄弱。“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这固然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但也与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紧密相连。‘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这句流行句,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其二,防灾减灾科技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减灾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防灾减灾科技工作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从业人员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同等技术职务的人员,严重影响了现有防灾减灾科技队伍的稳定和高素质新生科技力量的补充。另一方面,防灾减灾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许多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基础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的监测和实验系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为更有效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从近期来讲,要尽快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给防灾减灾工作适当位置,在继续加强地震、气象、海洋、地质灾害综合防御工作的同时,尽快建立我国沿海地区的地震海啸预警系统。”

  “从长远来看,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建议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防灾减灾研究科目,加大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要让全社会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建议教育部门组织编写防灾减灾知识课本,并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作好充分准备和科学预案,这既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国际社会衡量政府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陈章立委员说。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就全面提速。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讲话指出,非典疫情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4年2月,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受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据了解,预案体系包括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以及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3月5日,人民大会堂,面对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列席会议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

  “今年要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洪亮有力的声音,在大会堂内久久回响。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