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灾害来时,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03:25 山西晚报
  一场场大火、一次次矿难,一个个灿烂的生命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瞬间飘逝,“要从国家安全、稳定的高度,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预警制度,加强和完善我国应急救灾体系”。今年两会上,城市应急和预警机制问题备受委员们关注。

  政协委员呼吁完善我国应急救灾体制

  去年8月12日,台风“云娜”在浙江温岭登陆,1小时后民政部门启动紧急救灾二级响应,很快又升为一级响应。24小时内民政部派出工作组,48小时内制定出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监督、评估等工作也随即展开。如今,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80%的地、县制定并颁布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预案,初步建成了中央、省、地、县四级联网的灾害信息平台。

  “一旦发生重大的灾害,民政部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得到灾情信息,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

  从非典疫情、淮河水患到地震海啸灾情,在灾害面前,正在完善的中国应急救灾机制作用凸显。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2004年在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救灾款专户管理制度的同时,重点提高了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谭庆琏介绍说,目前我国的救灾系统分为社会稳定系统、自然灾害系统、生态安全系统,并包含12个行业紧急救援管理子系统,如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生产事故应急、消防、交通安全、海上搜救、核事故应急、飞行器事故应急、旅游紧急救援、紧急医疗救援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费不足、部门间协调不够等,他建议,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应急救援体系和抢险救灾体制,同时建立国家紧急情况下统一的社会抢险救援机构。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减灾防灾实力,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初步建成覆盖所有灾种的预警、预报体系,从而为快速决策和启动救灾工作的应急机制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救灾体制,邹玉川委员建议,各级政府要有危机意识,制定出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的预案。一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在事故发生时,要尽可能地增强透明度,让社会了解事故的真实情况,这是稳定人心、建立政府公信力、争取公共支持和参与的关键;三是依靠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四是全面正确地分析形势,特别是对事态的发展走向,力争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果断决策,沉着指挥,争取把事故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温克刚委员还建议,要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普及发生地震、火灾等情况时救灾和自救的知识,增强国民的抗灾意识。

  一次次面对逝去生命的拷问

  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年前的今天,一个普通的星期四。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天成为西班牙等国家人们胸口永远的痛———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旅客列车连环爆炸案造成15个国家的201人死亡、1500多人受伤。

  与国际上这些突发灾难事故一样,从非典疫情到禽流感,从开县井喷到北京密云游园踩踏事件,从吉林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到阜阳劣质奶粉,从东航包头空难到辽宁孙家湾特大矿难……每一次灾难都无情地夺去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也让人们在良心拷问、官员问责之余开始更多地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难?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难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自然灾难多发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也是蒙受自然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且不说历史上的一次次大地震、大洪水给人民群众带来多少巨大的灾难,就近几十年而言,各种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年年有之。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工作投入,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但无论是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防灾减灾要求比较,还是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照,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能力还不强,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灾害来时,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组图)
防灾减灾两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原局长陈章立认为,防灾减灾工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水平总体不高,甚至相当多的人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薄弱。“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这固然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但也与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紧密相连。‘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这句流行句,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其二,防灾减灾科技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减灾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防灾减灾科技工作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从业人员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同等技术职务的人员,严重影响了现有防灾减灾科技队伍的稳定和高素质新生科技力量的补充。另一方面,防灾减灾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许多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基础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总理报告已有承诺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就全面提速。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讲话指出,非典疫情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受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据了解,预案体系包括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以及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3月5日,人民大会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

  “今年要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洪亮有力的声音,在大会堂内久久回响。
灾害来时,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组图)

  卫生应急五大“软肋”

  非典,禽流感……

  这些流行性噩梦,当公众议论其“肆虐凶猛”,庆幸其“灰飞烟灭”时,它们也许正在旁边静悄悄地窥视着我们。

  对此,“建立和完善应急反应系统,在疫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有所准备,使扑灭疫情和处理突发事件进入正常工作程序,在哪里发生,在哪里扑灭,做到规范化、程序化、经常化和制度化。”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贺大经委员认为。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认为,非典疫情早期的流行和蔓延,尽管有一些客观因素,但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准备。一些政协委员认为,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机制存在以下五个问题:医疗卫生资源条块分割,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政府不能统一协调指挥,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应急设施设备不完善,应急救治药品器械和物资储备不充足;执行疫情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政府及有关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不具备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医务人员缺乏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不能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人员素质不高、设施条件落后的情况,职能不明确,工作效率低。

  10年损失逾2万亿元

  气象应急体系亟待建设

  “现在,每当大风降温、暴雪、台风、高温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公众都可以迅速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和位于城市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牌中得到灾害天气预警信息。”谈到气象应急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委员说,这些符号或颜色能让更多的人免受突发灾害性天气的袭击,这也是建设“城市气象灾害警示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

  统计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气象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146亿元。气象灾害虽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但事先防与不防有天壤之别。当不可抗拒的灾害发生时,直面重大灾害,气象预报“一字千金”,一次哪怕提前半小时的准确预报可能避免巨大人身及财产损失,为抗灾防灾抢得先机。

  “气象部门已经把‘安全气象’作为气象发展战略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为军事、生态、能源、粮食、水资源、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提供全方位的气象预警服务。”秦大河说,“建立气象应急体系,防御重大气象灾害,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网络编辑:郭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