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BBC中国首场现场秀:辩论方式讨论政治话题(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15:50 瞭望东方周刊 | ||||||||
为什么选择中国,为什么选择上海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为什么一个时事类节目要选在上海呢?BBC政治节目负责人利克·贝里解释说,“我们选择上海,因为它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发展速度很快,看今天的上
“没有选择北京的一个原因在于,”他补充道,“目前北京正在举行‘两会’,许多重要的演播厅和宾馆都被占了。” 据BBC工作人员介绍,在签合同的时候,BBC与中方说得很清楚,要保证节目平常的条件与平常的水平,保证观众可以在非官方的气氛中自由讨论感兴趣的议题。“如果这些不能保证,我们就不会来中国做这个节目。” 事实上,“问与答”的上海现场秀只是BBC中国周计划的一部分。从今年3月7日起,BBC就通过其全球性网络推出中国专题周节目,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报道。这也是BBC首次针对一个国家特别制作的专题节目。 而此前3个月里,大约有60位BBC记者穿梭于中国各地,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等。报道题材非常广泛:从中国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计划生育和生活方式,到奥运会和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等等。 BBC中国业务发展部的总监李文向媒体表示,中国周的想法最早是由国际部提出的,立即引起整个BBC的兴趣,时政、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体育各部门,广播、电视、网络各媒体,对内、对外几乎所有部门都踊跃申请参加。 BBC方面一再强调,举办中国周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速度令世界各地的BBC观众和听众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二,近两年英国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BBC不想落在其他媒体的后面。 据媒体报道,在英国,谈论中国可以说成了时下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在各种政界、工商和学术界的活动中,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国情结”在不断提升。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BBC或许还有另外的动机。“BBC来中国做这个节目就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指出,“因为BBC面临CNN、半岛电视台等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它来做这个节目,就是凸现它的能力──即证明它有能力在任何地方做任何节目。” 就职于香港Pacific Epoch公司的媒体咨询师黄慧舒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很多国外媒体都对进入中国这个大市场垂涎三尺。” “十年之前我们无法做这个节目” 利克·贝里感谢中国政府对这期节目的大力支持。“他们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没有附加条件。我们一开始就强调说,这是以英国观众为对象的电视节目,不会一味为中国说好话。结果,中国外交部以一种相当漂亮的姿态表示接受。”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看来,“这个活动举行的本身就是个成果。”他说,外交部有新闻发布例会,海外媒体也可以对中国领导人约专访,但用现场辩论的方式讨论中国的政治话题,还是第一次。目前海外媒体在中国,大部分制作娱乐与体育类节目,在经济领域就有所限制,政治和法律领域是不能做的。 BCC方面也承认,中国确实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认为现在已经不是十年前了。十年前我们肯定没有办法做这样的节目。”BBC工作人员马克·佩森表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说,全球化不可阻挡,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另一个方面,这是中国的一种国际公关。 “事实上,我并不觉得这些问题敏感。它们都很现实,也应该讨论。”刘建超表示,“这是个非常好的渠道和机会,把中国人的观点向西方观众传递。尽管他们不一定同意我们所说的,但是起码表达了我们的看法。BBC在中国举行这样的活动,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飞速发展的关注。” “只要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的事情,中国政府都欢迎。”他补充说。 但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观众也表示了某种担心:“来的人都是些英语很好的人,而且很多都有国外经历。BBC做这个节目挑选的标准,可能在中国只有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人士才符合。带有意识形态特色的西方传媒对中国精英阶层的影响,将成为未来中国的一个焦点话题。” “问与答” “问与答”是BBC电视一台的重点节目,每周制作一辑,邀请嘉宾到现场回答观众提问。观众提问大部分和热门时事有关,嘉宾事先都不知道观众会问什么问题。参与的嘉宾有政客、公务员、时事评论员、作家、艺术家等。不少问题相当尖锐。 《瞭望东方周刊》实习记者郑焰,记者章原、黄琳/上海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