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来自吕梁老区的心声--访中共吕梁市委书记郭海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19:5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 题:来自吕梁老区的心声访中共山西吕梁市委书记郭海亮

  中新社记者 张恩

  当代一部《吕梁英雄传》,将淳朴、勤劳的吕梁人推向时代的前沿。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此间众多媒介有意识将焦距对向来自山西吕梁老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吕梁市委书记郭海亮。

  与记者遇到的许多老区人一样,性情沉稳、思路清晰是郭海亮留在记者心目中的鲜明印象。

  “一九九三年与二000年,温家宝曾两次来看望吕梁的父老乡亲。时隔多年,总理还惦记着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在二00三年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提起“三件小事”之一的临县白家坪小学的情况。在总理的关怀下,白家坪标准化学校已于一九九四年建成使用。师生们经常念叨温总理。”

  郭海亮告诉记者,山西省吕梁是一个贫困地区,也是农业大区。同目前中国许多地区一样,吕梁经济社会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去年,吕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一百八十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增幅居山西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千七百三十二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三,增幅也居山西全省第一。充满自信的笑容流露在郭海亮的脸上。

  郭海亮认为,和谐社会是吕梁老区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为革命流血捐躯、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社会目标。今天,人们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和谐、三次产业和谐、三个文明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山川秀美、繁荣富庶、公平正义、政通人和、生机无限的社会。

  贫困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软肋,也是社会各阶层协调的严重障碍。在全国总体达小康的大背景下,中国还有两千六百多万农村人口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吕梁市也有六十五万人口收入不达温饱线,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应当迫切解决的问题。

  郭海亮坦言,老区距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还有大的距离,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掩盖了农民收入的低增长;部分县市市政建设的成绩,掩盖了农村的落后;一些好的典型户和富裕户,掩盖了面上的贫穷。同时,还存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滞后、软环境建设滞后等弊病。

  郭海亮指出,对吕梁而言,解决上述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打持久战。要加大扶贫移民的力度,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扶持基础产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以综合性公共保障为主的贫困人口保障体制。

  郭海亮对自己家乡人们充满信心。他表示,艰苦奋斗是老区人的传统。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吕梁人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尽快脱贫致富,构建和谐吕梁,谱写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