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千年古镇整体搬迁 三峡明珠期待涅槃重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02:57 新闻晨报 | ||||||||
一个面积约3公顷的袖珍名城,一座承载着170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因为有了三峡工程,重庆大昌古镇被选择了原样搬迁,期待重生。在2005年的春天,晨报记者来到了大昌古镇,想体味一番古镇的风貌和积淀。 近日,大昌新城房屋奠基仪式正式举行,同时也宣告了大昌古镇正式进入整体搬迁阶段。
据悉,大昌古镇现保存有比较完整的古城门,以及三峡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和白鹤梁、张飞庙、石宝寨齐名,被有关专家誉为大小三峡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在三峡二期蓄水后,大昌古镇将永久淹没于水线之下,为了挽救这颗三峡明珠,国内数十位专家最终敲定了原样搬迁计划,即将古镇整体搬迁到新城,以便延续古镇的辉煌历史。 三峡地区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 昨日中午,站在新城喧嚣的施工工地上,巫山县大昌镇文化站站长李纪堂不无得意地说:“大昌有三峡地区现存的最大古建筑群,大部分都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明清建筑。” 据《巫山县志》记载:西晋太康初年(公元280年),在此设太昌县,而到了北周,改名为大昌,以后历经变迁,大昌都是县治,此后一直持续到清朝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废大昌县,并入巫山县。虽然之后历经磨难,但整体建筑幸运地得以保存下来。 据当地出租司机介绍,古镇距离巫山县城60公里,走水路要近3个小时,而到新城至少也有5公里的路程。穿过半圆拱形的门洞,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直蜿蜒延伸到古镇深处。街道两旁临街老房大多是明末清初的青砖砌造,双层屋檐,雕梁画栋,呈现出一种朴实的华美典雅,似乎暗示着昔日的繁华昌盛。 据悉,这条名叫“解放街”的街道,总体布局呈“T”字形,东西长约350米,南北长约180米,是古镇唯一的街道,直接相通3座城门。但古镇的东门、西门都已残破不堪。 记者看到,街道两侧的很多人家已经搬走,落满尘土的屋门紧锁,而剩下居民的生活仍然按部就班,似乎始终在延续着古镇上千年来的节奏,不为外界的干扰所改变。李纪堂透露,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整体拆迁古镇,后按原样在新城复建,而在古镇总共48处明清建筑中,有35处保存完好需要“原样搬迁”,其中温家大院是古镇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 将成三峡重点旅游景区 在距离古镇大约5公里外的地方,一座新城正在形成。站在新城的码头上,记者看到,新城雏形已经形成,成排崭新的仿古式民居矗立在大宁河边。 “新城的雏形已经形成,”指着身后一排排的仿古式建筑,李纪堂介绍,“我们以后的发展重点景区就是古镇旅游,争取建成三峡地区的著名景区。”他说,包括镇政府办公大楼在内,所有的建筑都是仿明清古建筑风格设计修建,而搬迁后的大昌古镇就在前面不远处,目前正在进行地基施工。 据李纪堂透露,他们之所以花费数千万元对古镇进行“原样搬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古镇建筑特色鲜明,无论规模还是完整性在整个川东地区很罕见;另一个原因就是移民大多外迁广东,与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相呼应,所以值得纪念。 “古镇搬迁后,将作为整体旅游景点开发运营。”李纪堂透露。他介绍了古镇未来的大致轮廓:搬迁后,古镇的方位、城门、温家大院等布局基本不变,考虑到古镇的保护,现有居民将不在里面居住,而开发酿酒、榨油、染布、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依托小三峡等风景旅游区,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推出。 时间:一年完工有些紧,拆除温家大院需要1个多月 “搬迁工作早已开始准备,现在古镇搬迁方案已经确定,就是‘原样搬迁’,”谈起古镇搬迁,李纪堂的眉头皱了起来,“有关部门给的时间是一年,但目前来看很难完成,只有抓紧时间了。” 据悉,按照三峡工程规划,等到库区完全建成后,大昌古镇及其周围的1万多亩良田,将一起被淹没在水位线之下,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搬迁,将可能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进展。 “但这是项细致的工作。”李纪堂称,为了保证复建后的建筑保持原样,拆除工作相当细致繁琐,光拆除温家大院就需要花费1个多月的时间。 方案:每块砖瓦都会标上记号运到新址复建 李纪堂称,拆卸中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梁栋上都标上了记号,并原样运输到新址复建。 据李纪堂透露,有关专家确定的“原样搬迁”,大体就是把古镇建筑拆解后,逐件运到新城重新组装建造,古镇的大小、方位布置,以及重点文物的安置,比如3座城门、温家大院等等,都按照原来的位置布置建造。 “搬迁地址也位于大宁河边,且距离原址只有约5公里,我们将在那里重点建设新城。”李纪堂满怀憧憬:“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古镇搬迁后会保持原样,但有可能更好。”据悉,在整体搬迁过程中,专家通过古镇的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和丁字街口,这5处重点建筑来确定方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 “为保证古镇原貌,复建的材料,甚至包括每片瓦、每片砖都被标上记号,并按照原样在新址重建。”李纪堂称。 期待搬迁,希望新城能将历史延续 “是啊,要搬迁了,住在这里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昨日中午,当记者走进温家大院时,温光林年近60岁的妻子付绍香,边说边打量着院子四周,“也许搬迁之后会更好。”话头一转,她遗憾之余也表示了对搬迁以后的期待。 “祖上是广东巡抚,后来到了这里,并修建温家大院延续下来。”温光林说:“到了我这一代,已是温家的第10代子孙,从出生开始,我就一直住在这里。”据悉,温光林有两个儿子,而大儿子一家已经移民迁到广东了,现在整个院子就是他们夫妇两个,和二儿子一家三口一起居住,孙子温远航只有8岁,显然对祖上的历史不感兴趣,在一旁只是玩耍。 记者看到,除了雕廊画柱,方桌、木椅、梳妆台甚至洗澡的大木桶,都是祖传的“宝贝”,而一旁的织布机、石磨等也凝聚了温家的历史;天井里种着一棵拇指粗的黄桷树,宽大碧绿的叶子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古色古香的大院相映成趣。 “等到搬迁时,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廊一柱都要标上记号,”付绍香透露,“然后在新城原样重建。我们只是祝愿,温家大院的历史能够延续,”谈及以后,付绍香脸色很平静,“在最后的日子,守护好温家大院。”她流下了眼泪。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 李锐 重庆巫山摄影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