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社会的痛苦斗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10:50 青年参考 | ||||||||
——评《痛苦的革命: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斗争》 品书斋 《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Observerweekly) 《痛苦的革命: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斗争》拉娜·米特尔著,2004年5月版
( 中国目前有三种传统势力特别强大,第一个传统是儒家传统,第二个传统是毛泽东时代形成的平等与参与的传 统,第三个传统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对于市场经济的信念和对于自由的追求…… ) 刘见林 历史重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也非常必要的参考点是海外“汉学”和“中国学”学者的相关著述,因为他们所在的国家 有着更长时间的现代化经验,而且他们作为旁观者往往能够以更为清醒、更为独立的视角看待问题。实际上,他们的不少作品 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入中国,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剑桥中国史”系列、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以及余英时和林毓生的作品等等,他们的观点和叙述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学者旧 有的观念。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和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他们更加关注中国,对中国的理解也更趋深入。拉娜·米特尔的《痛 苦的革命: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斗争》一书正是这些海外中国研究者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这段痛苦的历史的最新著作之一。 米特尔在牛津大学教授中国近代历史和政治课程。她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史的转折点和关键所在——在此 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发自内心地喜爱西方,真诚地想向西方学习,在此之后一切都变了,他们开始认为西方国家是自私的,为 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公理,出卖信任它们的中国,但中国要富强仍需要利用西方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因此他们现在觉得 西方既具魅力,又让人厌恶;这一转变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走向,此后发生的历史事件都与它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二三十年代的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直至今日迸发的对于征服月球和太空 出奇的热心等等,所有这些事件无一不刻印上中国五四一代人在遭受创伤之后滋生的偏狭心理和愤怒情绪。 实际上,自从余英时和林毓生等人的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引入大陆以来,中国国内对五四的反思就一直没 有停止过,以至于到了今日,承认五四的消极一面已经成了中国知识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区别仅仅在于程度的大小,是部分否 定它,还是全盘否定。在过去的一年里,反思仍然在进行——集中体现在年中那场轰轰烈烈的“读经”之争上。但与米特尔相 比,他们反思的侧重点更偏向于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的激进态度上;而与以往相比,这一年的“五四反思”具有的一个新的 特点是,传统的声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具体表现为:在读经争论中,一批自由主义者支持读经行为,虽然他们的学理依 据与文化保守主义不同;而官方或出于其和平崛起的理论,或出于维系政权合法性之目的,开始不公开地支持传统的复兴,最 好的例子就是《甲申文化宣言》的发表。虽然有不少学者针对此现象提出发人深思的批评,并且赢得了相当广泛的喝彩,但在 文化复兴和民族主义的燥热中,他们的声音却总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单薄,似乎时光倒流了80多年,重返至五四,只不过这 次反传统者和保守者正好换了攻防角色。 那么,这股始于海外的五四反思思潮将驶向何方呢?如果参照米特尔的论述,则中国目前的现象似乎已偏离了她所说 的反思,而有驶向她所忧虑的“偏狭和愤怒的想象”的轨迹。但在甘阳看来却并不如此,这位在中国被归入新左派的学者在接 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是这么说的:法国大革命后形成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之间一直有着冲突,而在美国, 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冲突也一直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张力;中国目前有三种传统势力特别强大,第一个传统是儒家传统,第二个 传统是毛泽东时代形成的平等与参与的传统,第三个传统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对于市场经济的信念和对于自由的追求;三种 传统在形成、磨合的过程中,始终会有张力存在。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每一方都有很强的排斥、消灭对方的趋势,不要轻 而易举地否定,不要用一个名词把另一个名词轻易否定;要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愿望,离不开三种传统,也离不开对三种传统 进行重新认识和阐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