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18:01 光明网

  ——热烈祝贺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完成了各项议程后,于3月14日圆满结束。3月12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也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圆满结束。我们热烈祝贺“两会”胜利闭幕!

  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完成了许多重要议程,人大代表听取、审议和通过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了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了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批准了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2005年中央预算;通过了江泽民同志关于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选举胡锦涛同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补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对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进行了补选;听取、审议和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审议和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和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也完成了既定的会议议程,听取、审议和通过了有关报告和政治决议,并增选了政协副主席和政协常委。

  今年的“两会”,正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是一次民主、求实、团结、稳定、鼓劲的大会。“两会”带来的和谐之风,让全国人民备感温暖、备受鼓舞。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一致行动。

  今年的“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明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建设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贯彻“两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能力,又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既要发挥民主法制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又要发挥思想道德凝聚人心、引导行为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不断更新观念,推进改革创新,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地向前发展,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在当前形势下,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必要的、适时的,是顺应民心民意之举,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这部法律必将有力地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必将有力地促进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工作繁重,任务光荣,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下功夫把今年的工作干好干实,完成“两会”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