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假农资吞噬20亿元惠农资金 农科所参与制假售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05:18 中国青年报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了一个惊人的数据:2004年,仅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

  严重:农资质量投诉上升10%

  日前,记者走访了山东省泗水县东仲村农民温栋一家。他家去年种了2亩小麦和4亩
花生。由于使用了假化肥,花生刚长了一半就开始烂根。祸不单行,温栋买的农药也是假的,花生叶子也烂得一塌糊涂。结果,他的收成不及邻居的一半。

  “假农资把俺害惨了。”温栋算了一笔账:种小麦得到30元种粮补贴,买假化肥却花了400多元,买假农药花了100多元。他悲愤地望着记者,拼命忍住眼泪。

  据统计,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去年分别查获假冒伪劣农资16亿多元、3亿元、2.56亿元,合计约22亿元。而温栋使用的假化肥、假农药,还不包括在已查获的22亿元假农资之列。

  农业系统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假农药990万公斤,假种子1580万公斤,假肥料7900万公斤,假兽药45.9万公斤,假饲料210万公斤。

  2004年,全国各级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有关农用生产资料类的投诉比上一年度上升了10.7%。

  农民群众普遍反映,农资市场假劣产品太多,让人防不胜防。

  可怕:一些农科院所参与制假售假

  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市场不规范因素的影响,农资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最不能容忍的一个情况是,不仅不法分子公然制售假农资,一些“合法”单位竟然也干起违法制售假劣农资的行当,特别是一些农业科研院所违法生产、销售未经审批的疫苗。去年12月9日至今年2月上旬,农业部根据举报投诉,先后对山东、江苏、上海、湖北、福建、河南等地假疫苗案进行突击执法检查,查获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禽用假疫苗26种,江苏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假疫苗54种,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假疫苗3种,上海市奉贤区畜牧兽医站假疫苗2种。这些无标准、无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使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另一个新情况是,制假售假活动出现了区域性、组织性、智能性等特点,加大了农资打假的难度。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度就成为区域性制售假化肥的集中地。仅2004年7月,有关部门在这一区域一次就打掉了制售假化肥生产窝点202个,吊销营业执照159个,抓捕犯罪嫌疑人35名,并对29名国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进行了责任追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到播种季节、用肥高峰、病虫害防治期间,不少不法农资经销者未经主管部门审批,私自印制和张贴农资广告。这类广告有的打着“科技下乡”、“扶贫支农”的旗号,有的则称采用了“某国技术”,还有的冒用农技站或农科院的名义,多数还自我吹嘘获得某某奖、某某研究成果等荣誉。对于这类夸大、虚假宣传,质朴忠厚的农民一般难以识别,容易上当受骗。广东88户农民日前向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他们从经销商处购买了“美国西芹种子”,种植后发现生长情况不良,外观上不像美国西芹,无法在市场上出售,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经专家鉴定为假种子。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假农资屡禁不止、花样翻新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经营行为还不规范;二是农资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环节过多,营销网络不健全;三是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普遍存在以罚代刑现象。

  难题:如何创造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环境

  面对假农资泛滥,农民往往是弱势群体,束手无策。2004年7月,内蒙古卓资县消协连续接到3800多名农民投诉,反映他们购买当地种子公司的玉米种子,造成4500多亩土地颗粒无收,致使农户损失100万元。他们欲哭无泪。

  农业专家认为,对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假劣农资充斥市场的状况,首先政府要出面为农民撑腰。比如2004年全国开展了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有关部门查办了一批假劣农资坑农害农大案要案。各地共立案查处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违规案件近5万件,案值5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840多起,其中移交司法机关750多起。今年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坦言,当前农资市场秩序总体上还未取得根本好转,假劣农资坑农事件仍时有发生。他说,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加大农资打假和市场监管力度,促进优质农资供应,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要从根本上扭转农资市场的混乱秩序,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维护农民群众权益的制度环境。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从生产和经营两个环节入手,强化农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门槛,强化监管。针对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并难以及时补救、合理赔偿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还建议,有关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农资产品赔偿机制,如采取商业保险、设立先行赔付准备金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解除农民使用农资产品的后顾之忧。(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 徐京跃 刘菊花 张晓松)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